正文 蘊含西洋趣味的和物茶陶(1 / 2)

——“織部燒”

說瓷賞陶

作者:紫玉

“織部燒”是在桃山時代晚期著名茶人古田織部正重然的指導下由美濃陶工生產的茶陶。古田織部於1544年出生於美濃的一個武士之家,24歲時即奉詔參加織田信長攻打攝津的戰鬥,一生征戰無數,功名顯赫,在慶長五年(1600年)初夏的關原之戰中因立功被德川家康封為小大名,並被授予一萬石領地。然在元和元年(1615年)五月的大阪夏戰時,卻因內通豐臣舊部,72歲的古田織部被德川家康處死,竟與其先師千利休慘遭同一命運。

古田織部不僅是一位武將,也是一位茶人。他是日本戰國時茶道五大宗師之一;他是豐臣秀吉時期的著名茶師、“幽茶”的創始人千利休的弟子,被列入“利休七哲”的最前首;他還曾充任二代將軍德川秀忠的茶匠。擁有茶匠和武將雙重身份並且信奉天主教的古田織部,他的茶陶觀自然與其先師—普通民眾出身並以茶道之技先後侍奉武將織田信長和豐田秀吉的千利休有所不同。身為武將的他經常到各地巡遊、戰鬥,既能廣交豪族,又能接觸底層的普通民眾,從而形成了織部特有的既豪華又簡潔、既穩定又流動的新時代的審美標準,貴族的豪華和茶人的簡樸被他巧妙地融為一體,一種有別於千利休“幽茶”的新的茶道格式—“大名茶”因此而誕生,而這種新的茶道格式也滋育出了一種新的茶陶形態—“織部燒”。

“織部燒”中最著名的莫過於那些造型扭曲而又有動感的黑織部遝形茶碗。提到黑織部,就不能不說一下美濃窯在室町後期燒製的一種黑釉茶碗—瀨戶黑。美濃窯在七世紀時已生產須惠器,後燒製中國風格的陶器,應仁-文明(1544-1546年)之亂時,瀨戶陶工紛紛逃到美濃避難,迎來了美濃陶業的大發展,瀨戶黑就是這一背景下的產物。它利用陶器出窯時迅速冷卻而獲得發色漆黑的效果,造型多為單純的直筒形(圖1),後在此基礎上出現了一種被稱作“織部黑”的茶碗(圖2),依然是漆黑的釉色,但造型卻都歪扭變形,據說是轆轤成型後,人工故意使其歪扭,這無疑是在古田織部影響下產生的變化,是織部茶碗的一大特色。而黑織部茶碗比之上述兩種更強化了造型的歪扭,且隻在器物的局部掛釉,留出的空白處繪以簡練豪放的幾何紋飾。黑織部茶碗往往底足不施釉以形成質的對比,構成一種嶄新而有力度的造型。圖3是收藏於五島美術館的一件黑織部遝形茶碗,高7.8~6.5厘米,口徑13.8~10.2厘米。碗中腰有幾周凸起的箍棱,口沿肥厚,且呈波狀形高低不平,底部硬折,有圈足,都不施釉,露出粗糙的胎麵。器表大部施黑釉,留出的空白部分以鐵釉繪抽象的幾何紋,再在其上施透明釉。形態自由隨意,畫麵明快抒情。更為珍貴的是,這是一件有確切文字記載並在茶會上使用過的茶碗,碗足側麵有千利休之孫千宗旦(1578-1658年)的漆書“わらゃ”。千宗旦在日本茶道曆史上被稱為“千家中興之祖”,自千利休在豐臣秀吉的命令下剖腹自殺之後,千家流派便趨於消沉,直到之孫千宗旦時期才再度興旺起來。千宗旦和古田織部是同一時代的茶道名人,他們在茶陶觀上的共同點是都倡導使用日本風格的和物茶陶,推動茶陶藝術的進一步日本化。

曆史上的名器都配有專門的木箱以利保存,此件茶碗也不例外,它用雙層木箱包裹,內箱蓋裏有千利休四世孫仙叟(1622-1697年)書寫的“宗旦 書付 黑おりべ銘ワラャ所持同筆なり 宗室(花押)”字樣。仙叟是千宗旦的小兒子,千宗旦晚年隱居之後,千家流派分裂為表千家、裏千家、武者小路三大流派,仙叟就是日本最著名的茶道流派裏千家的始祖。外箱蓋表還書有“筋繪織部”字樣,蓋裏書“千宗安ょり上田宗吾所持(印)”,千宗安即裏千家六世六仙齋(1694-1726年),上田宗吾也是在《中興名物記》出現過的名物收藏家。一係列的文字都證明此碗是千家流派以及茶道名人們喜愛的茶器,是有詳細年代記載的名碗,收藏傳承關係明確詳實,可為珍貴無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