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董泉苑
作者:袁克林
中國銅元的曆史背景,是在清代皇朝末期風雨飄搖、內外交困的動蕩境況下產生的。它從1900年誕生開始,在清末與民國的動亂年代,始終處於混亂狀態,各種五花八門的銅元,一直使用到上世紀四十年代才真正退出曆史舞台。
民國時期所鑄的各類銅元,較之清末時的銅元更為繁雜。較為通用的銅元,是錢麵有交叉五色旗與軍旗的銅元,也有“開國紀念幣”、“共和紀念幣”銅元等同時參與流通。在浩如煙海、龐大繁多的中國銅元家族中,民國時期四川成、渝兩地所鑄的馬蘭銅元則獨樹一幟。其以精妙獨特的構圖設計,拋開世俗傳統的銅元格局,不標示銅元的麵值,而是以銅元的直徑大小來隱喻銅元的麵值。每枚馬蘭銅元皆令人百看不厭而賞心悅目,它們是中國銅元家族中的一朵奇葩。
四川獨有的馬蘭銅元,其錢麵的圖案構思設計、造型多是以動物中的駿馬為主題材,錢背則以植物中的蘭花為主題材構圖設計,“馬蘭”銅元以此而得名。錢麵動物圖案中飛奔的駿馬、昂首回眸馬、低頭俯首回眸馬、臥槽馬、反向回首馬等,皆設計刻畫得多姿矯健、活靈活現而栩栩如生。除此之外,錢麵還有以水牛、山羊、獅子、虎、蝴蝶,以及傳說中的瑞蟲—青蚨等為圖案的馬蘭銅元。
馬蘭銅元錢背植物圖案中數蘭花最多,石束蘭花、蟹爪蘭、紅心蘭、素心蘭、五瓣蘭、春蘭、折枝蘭等比比皆是。除此之外,錢背還有以梅花、菊花、月季、海棠、竹、人名、國民黨徽、數字以及佛教中的“萬”字符號等為圖案的馬蘭銅元。據《四川銅元研究》一書中的不完全統計,馬蘭銅元的品種、版式多達百餘種之多。
筆者置身蜀地,夾成、渝兩地之間,近水樓台先得月,藏馬蘭錢數十枚,今將所藏四種珍稀馬蘭銅元作以下簡介,與藏界同好共賞。
1、五文型馬蘭銅元,此幣黃銅材質,銅鏽包漿層極佳,熟舊自然。其直徑22毫米,厚1.5毫米,重4.8克。銅元麵背圖案皆為典型的低俯首回眸馬,形象生動、栩栩如生,麵背均有內齒邊,鑄工堪稱精湛。
以此低頭俯首回眸馬為圖案的馬蘭銅元較為常見,但馬蘭錢中的合背、合麵錢在相同的圖案中則極為罕見(見圖1)。
2、五文型馬蘭銅元,此幣黃銅材質,傳世品,銅鏽包漿熟舊自然。其直徑25.8毫米,厚1.2毫米,重5.6克。此種馬蘭銅元有白銅、紅銅、黃銅三種幣材,錢麵右側均飾以傳說中的瑞蟲青蚨,正中珠圈,隱喻蟲卵,青蚨則朝著蟲卵奮飛。左側鑄銘:“青蚨飛去複飛來”銘文。
錢背正中飾一朵盛開的牡丹花,四周以枝葉、待放的蓓蕾襯托。此種銅元若按版式的細目區分,銅元正中的珠圈有空心和實心兩種版式,珠圈內又分有點圈和無點圈兩種。此五文型“青蚨飛去複飛來”之樣幣,在2010年北京誠軒的春季機製幣拍賣專場中,其拍賣成交價高達十三萬四千元人民幣(含拍賣行傭金在內),其珍罕程度以此可見一斑(見圖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