鑒·辨·賞
作者:李強
觀音菩薩,全稱尊號是“大慈大悲救苦救難觀世音菩薩”。觀世音的名字蘊含了菩薩大慈大悲濟世的功德和思想。觀音菩薩與文殊菩薩、普賢菩薩、地藏菩薩一起,被稱為“四大菩薩”。
在佛教中,觀音菩薩現在是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座下的上首菩薩,同大勢至菩薩一起,是阿彌陀佛身邊的脅侍菩薩,並稱“西方三聖”。由於她的大悲願力及所發菩提心,為了安樂一切眾生、成就一切眾生的道業,故仍然示現為菩薩。因她以救苦救難為己任,故在民間的影響極為深遠。
明代“銅鎏金觀音菩薩像”(見圖)曾在1998年文物出版社《金銅佛像》一書中發表過。此為一尊典型的漢傳佛教崇奉的佛像,高70厘米。結跏端坐,頭飾螺發,戴花冠,大耳垂扁,佩花形耳飾,耳邊繒帶向上卷,麵型寬大飽滿,雙目俯視,神態慈祥寧靜。軀體健碩,結構比例精準。上身著雙領下垂式袈裟,下身著高束腰僧裙,腰間束帶,下腹露出蝴蝶結,極具裝飾意味。衣緣整刻吉祥花草紋,紋樣清晰精美,顯示出當時匠人運用高超的寫實技法。我們可以從同時期的官窯瓷器上看到相同的紋樣。衣褶布排有序,衣紋流暢自如,厚重寫實,極富質感,繼承了漢地造像注重衣褶刻劃的傳統。尤其是小腿部橢圓形衣褶,是明代漢地造像常用的裝飾手法。雙手置於胸前,身下是圓形蓮花座,蓮座周邊裝飾四層仰蓮瓣,形同大蓮蓬,既具裝飾意味,又顯示了級高的等級與神格。下緣是單層覆式蓮花瓣,瓣葉飽滿規整,挺拔有力,蓮瓣端頭雕刻卷雲紋,時代特征明顯。整體造型端莊,法相莊嚴,工藝精細,品相完美,體量碩大,氣勢恢宏,是一尊十分難得的明代漢傳佛像精品。造像通體鎏金,雖然年代久遠而未脫落。如此大體量造像顯然不是一般民間工匠所為,應當出自皇家大型佛教寺廟及其鑄造場所。
在當今藝術品市場上,大體量佛像一直是國內外收藏家和投資者垂青的一個重要品類。這類佛像之所以受到藏家們青昧,原因有三點:一是體量大,有氣勢,符合一些富商大亨們的審美需求。因為這些人大多擁有高大的宅第,置於家中寬大顯眼位置,既可鎮宅驅邪,趨吉避凶,又便於欣賞品鑒,而小型佛像難以達到這樣的宗教與藝術效果。二是這類大體量佛像費工費料,雕塑難度又比一般小型佛像明顯要大,其藝術和工藝價值也非一般小型佛像可比。三是這類佛像目前市場上流通極少,特別是品相完好者更是難得一見,具有明顯的稀缺性。從稀有性、藝術性、完美程度及體量等綜合水準看,這是一尊不可多得的金銅造像精品,相信未來還具有極大的升值空間。
(責編:石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