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物語
作者:胡茂全
筆者在溫州古玩市場有幸結識一位季姓民間藏友,他收藏的“寶貝”可謂與眾不同、形狀奇特。老季十多年前去到北京做生意,因公司靠近北京潘家園古玩市場,所以使他耳濡目染迷上了收藏。最初,老季淘些玉器,但玉器學問太深,初出茅廬的他買的都是仿品,吃了不少虧。
六年前,一個四川藏友向老季提供了一套清末年間雕有朱雀圖案的銅權,由大到小一共九隻,做工精細。老季說:“當時我腦海裏的第一個想法是收藏玉器不僅花費大,而且難辨真假,倘若收藏古秤砣,將來肯定有巨大的升值空間”。他立刻從四川的朋友那買下兩套形態不同的朱雀古權,從此便一發不可收拾。
在當時,古權屬冷門藏品,溫州的藏家僅三人,而本地很難找到古權,老季不得不經常去外地的古玩市場淘貨。老季本以為辨別古權的真偽會比玉器容易,沒想到同樣學問深厚。為此,他開始學習古權的基礎知識,將點滴細節都記錄在案,花了兩年的時間,才摸索出基本門道。
權,俗稱“秤砣”、“秤錘”、“秤權”,是懸掛在秤杆上可以移動的器物,也就是稱重量之用,名曰衡器。自人類出現了私有製之後,便有了權衡理念與雛形實物,成了最原創的物幣交換工具。據資料分析,其最早出現於東周,漢代稱權為累,民間直呼為“公道老兒”。清人李光庭在《鄉言解頤》中說道:“市肆謂砝碼為招財童子,謂秤錘為公道老兒。”權衡取其平,平者及公道之謂也。《漢書》說:“權者,銖、兩、斤、鈞、石也,所以稱物平施,知輕重也。”
古權,除用作衡器外,還可用來驅邪、壓鎮。相傳古時民間搬家時,先搬過去一個秤砣(多為陶瓷、石質),造屋上梁時,將它懸於梁上,寓“稱心如意”之意,壓帳子四角也用它,使之熨貼平整。
如今,老季家中的古權已有300多件,最重的有15千克,最小的僅0.3克,每一件都讓人讚歎不已。在傳統觀念中,秤砣無非是銅、鐵兩種材質,但老季家中的秤砣有銅、鐵、錫、鋁、陶、瓷、石等多種材料。而他收藏的古權形態、樣式各異,有銀錠形、錘形、塔形、獨角獸形、饅頭形,僅動物形態的就有200多件。
在眾多藏品中,有兩件元代古權被他視為珍品。一件梅花瓶形的隻以350元的價格購得,卻是古權中的上等品,目前價格已翻漲100倍。老季告訴筆者,三年前他在河北一位藏友家中發現了一隻印有“大元國燕南宣慰史”的銅權,高9.5厘米,為水坑出土。正當他打量該古權之時,他發現身後有一位藏友也盯上了這隻古權。老季說:“古玩界有一項行規,別人不放手,後來者絕對不能碰它。”他立刻就買下了這個古權,回家一看,發現該古權上竟有36個清晰可見的凸印銘文,這在權中屬高質量的珍品。而他的另一件珍品則是一隻印有“溫州路”的梅瓶形古權,為元代至順年間製造的官權。
古權,從商周至近代,已存在了三千餘年。現代不少人熱衷於收藏古權秤砣,一是因冷門收藏,價低藏高;二是對考證曆史、研究經濟、文物考察有珍貴的佐證作用。收藏古權雖說是民間收藏熱中的一個非主流門類,但小小秤砣中所蘊含的豐厚文化含量,讓藏家們趨之若鶩且信心百倍。(責編:魏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