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 初為陶正(2 / 2)

牛棚漸漸安靜下來。

村長家在全村位置最高的地方,他的茅草屋比其他人家的幾乎大了一倍,不過和他家的人口相比,這樣的屋子還是嫌小。他共有三位妻子,妻子們生了8個小孩,前5個孩子已經長大分居出去了,隻有3個孩子因為年齡小還和他們住在一起。少典和村長正坐在屋外的石板上,開始了寒暄。他們今天談話的主題肯定是製作陶器的事情了。這也許是本書惟一一次正式的“官方”談話。

“少典啊,我安排你出去學習製作陶器,你學的怎樣了?”村長問道。

“嗯,我已經掌握了製作的全部要領,隻是。。。”少典有些遲疑地說道。

“還有什麼問題?我會盡力解決的。”村長安慰他。

“我隻是擔心取土的問題。”少典把他的擔憂說出來了,他繼續接著說:“這製作陶器需要大量的用土。”

“那,你的意思是?”村長不解的問道。

“要解決這個問題,我們隻有搬遷到別的地方,等找到合適的土源,我們就把村子駐紮下來。”少典回道。

大家也許知道,中華文明的重要發源地之一的黃河文明,當時的人們因為生產力的落後,隻好把居住地選在黃河岸邊的台地上。原因有兩點:一是離水源近,解決人們的用水問題;二是黃河兩岸的土質特別肥沃,適合種莊稼,也就是在這裏種的糧食的產量要遠比內陸地區高,這在沒有化肥澆灌的古代,是非常重要的。其實,小黃帝時代連傳統的農家肥都不會用,農家肥也就是人畜糞經過加工作為肥料,被中國人用了幾千年。

看來,隻有搬遷才能解決用土的問題,村長遲疑了片刻,說道:“那以你的意思有沒有找到合適的土源?”

地方倒是找到了,少典在回來的路上就一直考慮這個問題。他前幾天在沿河的一個台地上找到了合適的土源,而且離水源又很近。於是,打定主意,他對村長說道:“我倒是發現一個地方,就是沿河往前(記住,那個時候還是沒有東南西北的概念的)走,大約要走兩天。。。”

“這個問題,等我召開全村村民大會商議一下。”村長看來要召開全民會議了。

“好,那我就不打攪您了,我現在就告辭。”少典起身欲告辭。

“那你就做我們村的陶正吧。”村長對他說道。這陶正就是曆史書上說的管理和製作陶器的官職。於是,少典稱謝告辭。

再說說陶器的問題。大家不要誤會陶器是在黃帝時期才出現的,其實從河北省陽原縣泥河灣地區發現的舊石器時代晚期的陶片來看,在中國陶器的產生距今已有11700多年的悠久曆史。而黃帝時期,小黃帝的父親少典則在原有製作陶器的基礎上,首創彩陶,這是一個很大的進步。這彩陶不是彩繪陶器,彩繪陶器就是陶器燒好後再描繪朱、黃、白、黑等彩色紋飾,色彩易脫落,興於戰國、盛於漢代。而彩陶就是用天然的粘土,在上麵繪製鳥獸魚蟲的圖案,然後燒製成功之後不經過任何加工。少典隻是擔心取土的問題,因為村子附近的粘土不符合要求。

在這裏,先解釋一下陶器。陶器是指以粘土為胎,經過手捏、輪製、模塑等方法加工成型後,在800-1000℃高溫下焙燒而成的物品,坯體不透明,有微孔,具有吸水性,叩之聲音不清。陶器可區分為細陶和粗陶,白色或有色,無釉或有釉。品種有灰陶、紅陶、白陶、彩陶和黑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