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這就是我帶回來的,可惜半路上弄碎了不少。”
“那,我們還有辦法製作一模一樣的盆嗎?”有人喊道。
“有,不過,必需搬遷。”
“支持,我們支持,絕對支持。”剛才還有點動搖不想搬遷的人,看到這隻精美的魚紋盆,很快就改變了主意。
“好,要想得到比這更好用的,那我們就支持村長的決定吧。”少典把魚紋盆又交給小黃帝,然後繼續往下說:“我們從沮水搬遷這裏,已經有些日子了,大家過得比較辛苦。我們最大的困難就是吃的問題。尤其是到了下雪的日子,出去打獵捕獲非常少。還有就是。。。”
小黃帝知道他父親少典又要說做飯和日常生活沒有陶器,是非常不方便的。事實上也是如此,如果搬家能改善大夥的生活質量的話,正常人都會歡迎的。小黃帝有所不知的是,有些人的死去的親屬就埋在村裏的公共墓地裏,他們擔心搬走之後,沒人照看他們,親人們在那邊會很寂寞。在那個時代,人們已經有了孝的概念,也就是中國人有祭拜祖先的風俗的起源,隻是到了後世,孔子在列國中宣傳複興周禮,要求人們在父母去世後,披麻戴孝三年,就太極端了。
三位“領導”依次發言完畢,會議也就到了最後的議程,表決。這表決和現在是大不一樣的,你聽。。。
“紅豆讚成,綠豆反對。請大夥仔細斟酌,再行決定。”村長站起身來,他的背後,兩個人一人捧一把豆子,想必就是了。
剛剛有些騷動的人群霎時安靜下來,人們很嚴肅地從村長前走過,然後選擇“投票”,履行自己神聖的一“票”。
小黃帝和二小子對視一笑,心領神會地各自撿了一顆紅豆,然後小心地放到會場中央的石板上。記“票”開始,由隊長檢票,少典唱票。
“紅豆一人讚成。”
“紅豆一人讚成。”
“再紅豆一人讚成。”
。。。
結果出來了,集體無一人反對,大家全票通過搬遷的事。
村長滿麵紅光地宣布:“無一人執綠豆,全體讚成,我們將擇期搬遷。請大家回去做好準備。”
然後,歡呼聲一片,小黃帝和二小子相擁而笑。其實,人們也沒有什麼好準備的,您想,家裏連個陶器瓦罐兒都沒有,可以說大家都是個個空空蕩蕩,家徒四壁,根本就用不著準備什麼。要說準備,就是準備迎接未來更大的挑戰和磨難。
此外,相關的內容還有,這次會議還正式宣布小黃帝的父親少典做陶正,搬遷之後負責村裏的陶器有關的行政管理工作。還有就是項先生提出的要求暫時被村長擱置,留待以後再議。從食人族俘虜來的那個人因為攜帶了兩項高新技術而暫時保全了性命,這兩項技術就是甲骨文和銅器的冶煉技術。
至於食人族的那些小孩,則被指定由少典安排作為陶器製作的“工人”使用,不過在那個時候,他們不被叫做工人,而是稱為“人民”。以前古時候人民這個詞彙就是奴隸的意思。曆史書上說,奴隸的來源主要是部落衝突中的俘虜或者部落中的“墮落分子”組成的,在這個故事裏似乎很有道理。看起來,奴隸社會的萌芽似乎在小黃帝時代就開始了,這有待於考古學家和曆史學者進一步研究考證。
親愛的讀者,這兩章作為過渡章節,下一章暫定為:天圓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