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過得很快,雨季過後,晴朗的天氣也逐漸多起來。小黃帝在倉頡的幫助下,燒窯使用的疙瘩一天比一天少,取而代之的是一些類似於圖畫的符號。他一直擔心的差錯已很少發生,心裏的“疙瘩”也就漸漸的解開。閑暇的時間慢慢多了,兩人出去打獵或者到項先生家裏聽課的次數自然多了起來。經過一段時間的交往,他們已經成了無話不講的好朋友。很多有趣的文字就是在你一言我一語中創造出來的,而絕非後世曆代文人和史學家炒作的一夜之間就出現了若幹文字。
有一次,倉頡手裏拿著一張弓,威風凜凜地立在小黃帝的茅草屋簷下,一個“引”字立即被小黃帝刻在了石頭上,困擾了他們多時的對這個動作的描述終於有了文字描述。於是,他們互相“引”著對方又打了好幾次獵,收獲最多的是狼。記不清哪一次,他們獵到了一匹昏死過去的頭狼,它的子民們圍在不遠處蠢蠢欲動。為了給它們一點顏色看,倉頡掄起石斧三下五除二就把這個大家夥的腦袋給卸了下來,狼群轟的一聲四散逃開。小黃帝禁不住驚歎一句,“你真。。。狠!”於是,這個失去了頭顱的狼就為漢字做出了新的貢獻。。。正如史書上講的:“倉頡見鳥獸之跡,體類象形而製字”。類似的例子不勝枚舉,人的靈感來自生活,即使是平淡的生活也不乏靈感。
倉頡造字的過程絕非一蹴而就的,到這年夏天的時候,他們已經創造了足夠多的字和數,已經能夠表達部落生活的基本內容了,剩下的事,就是教部落的成員識字。當然,“教字先生”先生的重任主要由倉頡擔當。每當黃昏,人們就會聚集到公堂,倉頡拿著一根被磨尖的樹枝在鬆軟的黃土上比比劃劃,大家在嘀嘀咕咕些什麼。就這樣子,每天學習幾個新字也是很不錯的。時間一長,倉頡有些得意起來,教人識字也馬虎起來,他甚至有時候連項先生也沒放在眼裏了。不過幸運的是,一件事改變了他的態度,使得他再也不敢馬虎了。
一次,倉頡在說完最後一個字的時候,大家紛紛散去,回屋子裏睡覺,隻有一位胡子上打結的老頭還留在這裏,半天沒有動的意思。倉頡好奇又帶關心地問到:“老。。。大爺,您是不是有啥子字忘記了?”這“大爺”兩個字是倉頡剛發明的,倉頡剛說出口還有點不太適應呢。
“恩。。。哦,倉頡啊,你造的字已經家喻戶曉了,可是我老眼昏花,有幾個字至今還糊塗著呢,你肯不肯再教教我?”
倉頡看這麼大年紀的老人都這樣尊重他,很高興,就催他快說。
老人說:“你造的‘馬’字,‘驢’字,‘騾’字,都有四條腿吧?而牛也有四條腿,你造出來的‘牛’字咋地沒有四條腿,隻剩下一條尾巴了呢?”
倉頡第一次見到的“牛”其實是一張牛皮,巨大的黃牛皮鋪在他家的草床上,這張牛皮的前後四條腿向兩邊撒開,活像一個‘牛’字,這也許是他創造這個字的本意,不過與創造‘馬、驢、騾’等字的方法迥異,給老人平添了理解的煩惱,那時候的象形文字其實就是一副簡單的圖畫,人們如果見字想象不出對應的東東,自然就會很頭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