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後金與關寧錦防線(2 / 2)

皇太極繼續完善和擴大蒙古八旗、漢軍八旗,並設立了理藩院管轄蒙古等地事務,並更改“女真”族名為“滿洲”。

皇太極為了繞道避開此防線,先後數次進入漢地燒殺劫掠,首先穩定根據地。

皇太極很快成功降伏西邊蒙古察哈爾部和東邊朝鮮,用繞道入侵的作法後來又執行五次,與明朝內部的流寇一同消耗明朝的經濟力。

天聰元年、明天啟七年五月,繼征朝鮮王朝之後,皇太極親率大軍征明。

這時袁崇煥正在實施“恢複之計”即“以遼人守遼土,以遼土養遼人”。袁崇煥修城屯田,以屯養戰,以“守為正著,戰為奇著”。

天啟初年,後金軍繼沈遼之戰獲捷後,又攻克廣寧等40餘城堡,並企圖進兵山海關。

麵對著後金的淩厲攻勢,明遼東經略王在晉等人主張退守山海關;

而寧前兵備僉事袁崇煥則主張保關內必守關外,保關外必守寧遠,得到前往山海關巡視的明東閣大學士、兵部尚書孫承宗支持。

不久,朝廷任用孫承宗取代王在晉。後來錦州、右屯和大、小淩河等地城堡均被明朝放棄,袁崇煥申明利害,誓守寧遠。

努爾哈赤乘遼東明軍易帥和匆忙撤軍之機,親統八旗軍約6萬人於1626年正月直逼寧遠。

袁崇煥臨危不懼,組織全城軍民共同守城。袁崇煥使用西洋紅衣大炮,殺傷後金軍甚眾,後金軍傷亡甚重,被迫撤軍。努爾哈赤因此役兵敗,悒鬱疽發,不久病卒。皇太極在激烈的競爭之後即位。

寧遠之戰後,袁崇煥升任遼東巡撫,並繼續堅持避敵之長,擊敵之短,憑城固守,漸次進取的原則。

以袁崇煥為代表的主戰派,為確保山海關不受到後金威脅,堅持以遼人守遼土的作戰方略,加固和擴建錦州、寧遠及中左所、中前所、右屯、大淩河等關外諸城堡,調集兵馬,充實糧餉,大興屯田,募集6萬餘兵據守各城,袁崇煥坐鎮寧遠,平遼總兵趙率教鎮守錦州。短時間內構成一道“寧錦防線“。

寧錦防線,是關寧錦防線的北段,長約100公裏,自寧遠經鬆山、錦州,抵大淩河。

有人認為寧遠、錦州的意義在於控製住了幾百裏土地,使後金不能用這些地來生產糧食。好吧!這樣的理論也不知道是誰提出的,但是皇太極自己確實是沒有說過。或許人家會覺得,靠搶來的更快一些。

關寧錦防線在大大增加了明朝的經濟軍事負擔的同時,也大大縮小了後金的勢力範圍,減少了後金的糧食產量。此消彼長的同時,同時又有力牽製住了後金使其無法從容地對朝鮮、毛文龍部以及蒙古諸部下手。

然而實際上真實的情況是皇太極的戰略是通過不斷劫掠來增強後金的實力,同時削弱明朝的實力,後金想要等到有足夠的力量消化中原後再同大明爭奪天下。

而這條關寧錦防線在一定程度上消耗了大明的國力,使得原本就空虛的國庫負擔更加的沉重。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