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整個大明王朝最最勤懇的皇帝有這麼兩位,一位是太祖朱元璋,洪武大帝,另一位是明思宗朱由檢,崇禎皇上。
對於這樣的評價崇禎表示不是很認可,但也不否認,隻是,至於勤懇不勤懇的這個問題,崇禎已經不想去糾結。
就像是問,魏忠賢等人是否是忠心耿耿這個問題是一樣的,崇禎是拒絕回答的。因為無論怎麼答,都是錯的,在當時的那個環境之下,好與壞,忠與奸,是與非,都已經變得不那麼重要。
誰能為朝廷籌措銀子,誰能為老朱家多想幾分,多為大明王朝多想幾分,就已經不容易了。
腳下的地在抖,河裏的水在流,人心在變,世界也在變。
思路要變,就有活路,在這一點上,崇禎非常非常佩服能夠有遠見的人,有文化的人,而不是死氣沉沉的讀書人。
比如,寫出《天工開物》的宋應星。
宋應星,字長庚,偉大而又優秀的漢族人,江西奉新人,說他是科學家也不為過。
把一生的精力都貢獻在對農業和手工業生產的科學考察和研究,這有一點類似於21 世紀的偉大科學家,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宋應星收集了豐富的科學資料,最牛掰的是思想上的超前意識。
他的傑出作品《天工開物》被譽為“中國17世紀的工藝百科全書”,這沒有人不知道!
萬曆四十七年宋應星弟兄與江西其他考生齊會京師,但二兄弟卻未能及第。
此後,他於天啟及崇禎初年再試,均告失敗,從此遂絕科舉之念。
這樣的人才,若是能夠招攬前來,不說對頹廢的局勢能夠起到扭轉乾坤的作用,至少也是個王炸。
故此,重生後的崇禎對於新生的科學技術非常的關注,比如牛氣一時的“紅衣大炮”。
這玩意威力忒大,努爾哈赤攻打寧遠時,袁崇煥在城樓上就擺放過數十輛紅衣大炮,其中一炮命中努爾哈赤,導致其身心俱傷,不久就不治身亡。
無論是叫做前裝滑膛加農炮,還是叫做紅衣大炮,都隻不過是一個名字而已。
重要的是它的有效射程為7、8華裏左右,最大射程在10華裏。
大明王朝的第一批紅衣大炮是明光宗泰昌元年十月,徐光啟委托李之藻、楊廷筠等人籌資,派學生張燾和孫學詩去澳門帶回,其中有4門大炮和幾個葡籍炮師。
但是幾個葡籍炮師卻未能進京,大炮由張燾自籌經費運至江西廣信,直到次年12月才運抵北京。
天啟元年三月,遼東戰局急劇惡化,繼續購買西式火器的話題重又提上了議事日程。
到了七月份,朝廷正式派張燾和孫學詩為欽差,持兵部檄文往澳門聘請炮師和購買火炮,兩人購得紅夷大炮26門,還聘請了相應的技術人員。
澳門,1557年開始被葡萄牙人在明朝求得澳門的居住權,但明朝政府仍在此設有官府,由廣東省直接管轄。
葡萄牙人最初限定隻能居住在澳門南方,1623年,葡萄牙政府委任馬士加路也為首任澳門總督。
澳門曆史上以中西文化交流馳名於世,明末清初的西學東漸在地區上扮演一個重要的角色,曾在世界經濟的運轉中發揮重大作用。
葡萄牙這個牛逼哄哄的國家,是歐洲各國中殖民曆史最為悠久的一國,自從1415年攻占北非休達到19開始殖民活動長達近600年。
明朝不少“紅衣大炮”都是從澳門人手中買來的,明朝文人,曾誇張地形容紅衣大炮,“長二丈餘,重者至三千斤”的紅夷炮“能洞裂石城,震數十裏”。
隻是這種威力不俗的大殺器卻有著致命的弱點。因為即使是體量相對袖珍的野戰型紅夷炮,其裝填發射的速率也並不高,每發射一次,都會嚴重偏離原有射擊戰位。
正常的操作程序:火炮需要經曆複位、再裝填,再次設定方向角和仰角的步驟。
然而當時最訓練有素炮兵也隻能達到一分鍾一發的射速,問題是人家也不是木頭人,會一分鍾呆在那裏不動等著被炮哄。且炮體笨重,無法迅速轉移陣地,故在野戰時,多隻能在開戰之先就定點轟擊,當對方情勢發生逆轉,則往往無法機動反映。
八騎軍,在當時野戰方明要是說自己世界第二,又有誰敢說第一?隻是若是沒有步兵的協同作戰,火炮很輕易落入敵人的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