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天氣越熱,越要吃熱性的東西(1 / 1)

天氣越熱,越要吃熱性的東西

健康養生

徐文兵,著名中醫專家,出身中醫世家,畢業於北京中醫藥大學,現為北京厚樸中醫學堂堂主,北京禦源堂、平心堂中醫門診專家。多次受邀在北京電視台講授健康知識,著有《字裏藏醫》等。

梁冬,節目主持人,太安健康傳媒、正安醫館、太安生命資產管理學院創始人。

梁冬:夏天的飲食應該注意一些什麼呢?

徐文兵:在春天,如果是健康人,可以稍微吃一點發散的、辛散的東西。但現在很多人都習慣加班熬夜,點燈熬油,人為地增加了日光的照射時間,所以大家都是發散太過而收斂太少。所以,你在春天還吃辛辣、發散的東西,那就錯了,你可以煮點烏梅湯,稍微收斂一下,這是對病人而言!

在夏天,如果你“無厭於日”,那會出很多汗,流失掉很多鹽分。怎麼辦?多喝湯、喝熱水,另外,加點鹽,這樣可以補充自己體內的鹽分。在夏天,人體內的陽氣和能量是往體表走的,是要出汗的。這時,身體的哪一塊兒是涼的呢?

梁冬:反而是肚子。

徐文兵:我老家有句俗話說得好,睡覺的時候,冬天要蓋後背,夏天要蓋肚子。在夏天,你摸摸你的肚子,是涼的,而且人的胃口也不好。所以,夏天我們叫疰夏或是苦夏,這是身體自然的一個表現。越到這個時候,你就越要吃熱性的東西。我們說“冬吃蘿卜夏吃薑”。為什麼要吃薑?為了溫暖腸胃。可是夏天,我們不光吃冷飲,還吃海鮮,很多人鬧肚子,上吐下瀉的,就是吃多了海鮮鬧的。

梁冬:在中醫裏麵,海鮮應該屬寒涼之物。

徐文兵:水裏的東西都是寒性的,所以在夏天,寒性的東西吃多了,人就容易鬧肚子。當然,你上吐下瀉地拉出去了,還不錯。如果沒拉出去,就相當於把陰寒的東西吸收進體內了,就為往後出現蕁麻疹等一係列(過敏性)疾病埋下了禍根。

梁冬:如果你實在喜歡吃海鮮的話,一定要加些熱性的配料,比如說紫蘇葉、芥末、生薑、黃酒等去平衡它的寒性,或者是炭烤著吃。

徐文兵:我們吃海鮮的時候,都是喝熱的黃酒,不像現在的人,都流行吃海鮮喝涼啤酒,很多人得痛風就是這原因。這也是人在夏天“做”下的疾病之一。

梁冬:最後總結一下,夏天由於陽氣外泄,肚子裏反而會比較寒,如果要喝水,也要盡量喝點熱水。

徐文兵:我們經常說“養生之道”。什麼是養生之道?春天要生,夏天要長,讓萬事萬物拔節兒,使它“華英成秀”,讓它熱烈地“秀”出來,而不是被“冰鎮”住,要是不這樣做的話——“逆之,則傷心”,結果是“冬至重病”。病根是你在夏天種下的,但因為這個時候天氣還比較熱,疾病還沒有表現出來。到了冬至那天,陰氣最重,陽氣最弱,你就可能會發一場重病,事實上很多人都死在冬至那一天。

比如說我們大家都知道的馬季先生,他經過很多磨難、坎坷,本身就有心髒病,很多人還拿他之前的事兒老去詬病他。馬先生自己也說心情一直都不是很舒暢,結果他就在冬至那一天的淩晨不幸離世,而且死在衛生間裏。

梁冬:衛生間是屋子裏陰氣最重的地方。

徐文兵:陰寒之氣、汙濁之氣最重的時候,馬季先生突然心髒病發作了。夏天種下的“種子”到冬至那天發起來了,所以《黃帝內經》說“冬至重病”。

節不好過,節過不好,就成了劫難的“劫”。所以,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春分、秋分、夏至、冬至這8個節氣轉換的時候,提前吃藥,即中醫裏說的“上工治未病”。

(摘自江西科學技術出版社《黃帝內經·四氣調神》 作者:徐文兵 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