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茜是在海軍陸戰隊中長大的,她們全家隨擔任中校的父親從一個基地遷到另一個基地,從南海艦隊到東海艦隊,又從那裏轉輾來到部隊駐防在大連的北海艦隊。他們每到一處,就種上一棵遷徙樹。故地重遊,但見當年種下的小樹苗已長成參天火樹。成茜自己也嫁了一位海軍陸戰隊隊員,孩子也像當年她隨父親北移一樣,隨著他們過著東飄西流無根的生活。遷徙雖然給他們婚姻家庭帶來不穩定,但她深信孩子從中獲益良多。
邵逸超是一位空軍上校的女兒,父親在1996年那場台海危機中擔任飛行聯隊隊長。早在越戰攻打諒山時他就開始了戰鬥機飛行員的生涯。越戰結束後,爸爸的部隊一直駐紮在浙江沿海某地。邵逸超記得,父親每次遠征給家人帶來的恐懼。她說:
“每次爸爸出征,我和媽媽都隱隱有一種他回不來的不祥感。當別人的家庭全家歡聚一起的時候,我的爸爸卻在保衛祖國的領空。每當他不在家的時候,我都在唱著那首‘一路平安’的歌,心中默默地祈禱爸爸能安然無恙地歸來。”
長時間的分離是平民遠遊者和軍職遠遊者之間最主要的差別。軍隊生活就意味著分離和遷移,婚姻夫婦從結婚一開始就要為這種情況做好心理準備。除了短暫的探親,軍人一走就是一年,甚至幾年。碰到軍隊有秘密任務要開拔異地,軍人音訊杳無,有時通信都成了困難的事。然後是相隔很長時日後突然歸家省親,匆匆的幾天又說要走,隨之家中又人去樓空了。
對軍職遠遊者,我國有很好的軍屬製,妥切、詳盡、徹底的互助製度從軍隊一直延伸到地方,使遠離家人的軍人少了一份後顧之憂。但再齊備的互助網,也無法解決軍職人員與配偶、家眷之間長期分居兩地的渴慕之情。軍人在駐地、在前方思念著剛剛結婚就離開的年輕美貌的妻子;在遠離幾千公裏之遙的家人和孩子正等待著軍人的遠歸;媽媽對孩子充滿深情地講述著孩子從未謀而的作為軍職人員的生身父親的故事。
另一個與平民遠遊者的差別是家眷對國家堅貞不貳的忠誠。在一般平民家庭中,成員把遠遊者出門在外視為提高全家財務能力的必要手段,然而軍人的眷屬卻必須時時體認,遠遊者是在為全國人民的生命幸福貢獻自己的力量。
身在軍中
裘高堂是華東地區某空軍部隊的戰鬥機飛行員,他在自己家鄉娶了一位女子。婚後前兩年,他們住在條件優越的S城,接著被調回N城,一年後當孩子快出生時,又被調駐浙江省。幾度遷移、文化差異以及經常分離的軍隊生活開始折磨他們。幸虧他們有可以求助的地方。
通過部隊和地方各種家庭服務中心計劃,輔導人員能提供資料及方案協助需要幫助的人,包括財務困難、壓力的控製、孩子幼托親職工作、婚姻問題,以及如何保持開放、坦誠的溝通。除此之外,這些中心還提供各式各樣的課程和討論會,研討軍中生活的挑戰,建議應付技巧,以成功克服這些挑戰。
文化差異雖然不是軍中生活中惟一挑戰,但由於軍人及其家眷經常駐守全國各地,這個挑戰對他們來說就顯得較為嚴重。
如何照顧軍人的孩子
軍人家庭對孩子的期望很高,這一點和平民遠遊配偶家中毫無二致。但在軍人家庭中,實現期望就如同部隊的軍事訓練的觀念一樣嚴格。軍人普遍重視孩子個人的優異,包括健康、教育及倫理道德的培養,也包括家庭。然而與平民生活有別的是,軍隊提供豐富的計劃、軍事訓練以及互助網,以積極地指導、灌輸這些價值的實現。至於經常遷徙帶來的問題又如何應付?這可以從成人、孩子那兒聽到正反兩麵的說法。
一位陸軍戰士的妻子說:
“因為我們經常搬家,所以女兒較擅長處理與人交往相處的關係,以及知道哪些是值得交往的朋友。”
基美華在空軍家庭中長大,她說:
“我了解全國各地的人其實都一樣。我很喜歡到各地旅行和認識新朋友。和朋友分別當然很難受,但是不管搬到哪兒,最後總又會在某地再碰到一些老朋友,所以並不一定每次搬家就會和所有的朋友分開。再說,與老朋友分離了,我接著又認識了許多新朋友。”
傑成克在海軍家庭中長人,他說:
“我痛恨搬家。從小就下決心,等我長大後一定不要找一個每兩年就得搬一次家的工作。我也確實找到了這樣一份工作,現在我是會計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