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將離開的人的心理是五味雜陳的;留在原居住地的人有時更感難受。當那些即將搬離或遷移的人全身心沉浸在準備麵對新生活挑戰的時候,那些在原居住地的人還將繼續進行同樣的活動、過例行的日子。他們甚至對即將離開的人投去了羨慕和嫉妒的目光:
“他/她(們)終於跳出苦海了,要去過好日子了。”
“他/她(們)要出國了,美國那裏遍地黃金。”
“這個孩子真是有出息,鯉魚跳龍門,農村的娃兒硬是上了大學。”
“人家離開俺這個窮地方,還不是靠了他女兒的福氣。”
當與自己往來甚密的一家人要搬到中國改革開放的發祥地深圳去時,有一天,留在湖南湘潭老家的在某中學任數學老師的餘慶忠的女兒小芬哭著說:
“淩珍天天開口閉口談的都是深圳、深圳!我恨深圳!”
其實,淩珍所做的不過是想度過一個健康的轉型期而已,但小芬卻有一種有被遺棄的感覺。(他們搬走後不久,餘老師一家去看他們。這趟旅行說服了小芬,後來她也喜歡上了深圳!)
重建一個家
搬家對李宏和顧夢妮來說早已不是新鮮事,但是最近一次搬家帶給他們的卻是困擾。他們前後共搬過五次家,不久前,才剛從南方的G城搬到江南的S城,因為李宏晉升為一家保險公司的部門經理。公司的待遇和福利十分優渥,好到他們無法拒絕遷移,但是他們也同時領悟到遷移所須付出的代價。
顧夢妮說:
“到了這裏,我十二歲和十四歲的孩子似乎適應得還不錯。兒子天生是個運動員,尤其足球踢得好,所以不論到哪兒他都能很容易被接受、加入新的同齡人交遊圈。但是有一件糟糕的事就是孩子在學習上的退步。這幾個月來,我們一直在忙著遷移的事,對孩子的學習少有過問。兩地的學習進度也不一致。”
“全家遷移後,丈夫很快就被所在的公司所接受,有人支持幫助他、他有熟人、也有身份地位。但是,作為妻子的我,此時卻失去了自我,在別人的眼中,我成了‘某某的妻子’、成了‘某某的媽媽’,盡管我在原居住地曾經擔任過‘高職位’的婦聯幹部。我丈夫的新工作帶給了他搬遷後新的威望,我作為‘某某的妻子’卻必須在人生中重起爐灶,為自己再建立一個自我。而搬遷後首要的問題是解決工作問題。”
這時候,夫妻雙方都要保持坦誠開放的溝通,丈夫對妻子的心態應有敏銳的感受,並提供情緒上的支持。
顧夢妮繼續說:
“年紀越大,又經常遷移搬家,會使一個人變得既孤獨又獨立。每次搬遷,我們就和已經相熟的一大批朋友道別,然後是一長段沒有朋友的生活日子。S城高樓林立,卻不料成了人群隔離的天然屏障。大樓毗鄰居住的鄰居低頭不見抬頭見,見了麵卻是‘雞犬相聞,老死不相往來’。我剛來的那陣子,沒有工作,除了菜場、超市以外,整天待在家裏。真是讓人平添了幾分鄉愁之苦。”
你可以把人和東西都搬到一個新地區去,但要使那個地方感覺如同置身在家裏,則需假之以時日。一般來說,一個人要感覺在一個地方安定下來,大約也需要一年多的時間。在這段日子裏,你將經曆到適應新生活的高低起伏。為此,你必須差動出擊,以積極介入到新環境中,與別人廣泛地建立友誼。你須讓他們了解,你想要加入,成為他們世界中的一部分。有些組織能把你介紹給其他情況類似的人,如社區聯誼會等。依靠參加這些組織、與街坊鄰居往來、加卜配偶的公司、你自己的公司所認識的人,以及孩子朋友的父母等,你(們)漸漸地就可以開始組織一個互助會了。從P城遷移到加拿大去的陳曉雲說:
“我用科學的方法來辦這件事。我會先給自己兩個星期的時間整理東西、安頓下來,然後參加一切大小社區活動,以便認識新朋友。我和全家還在禮拜的時候到教堂裏去做彌撒,結交教友。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很快就認識了很多朋友,特別是教堂裏的朋友都很善良,他們得知你剛剛從中國來,都紛紛為我們的安頓出謀劃策。我後來在一家大公司搞文職工作就是他們給我找的。”
幫助孩子適應
雖然成人往往喜歡把遷移或搬遷看成是某種重生的機會,但是對孩子來說卻可能並不具有等同的意味。他們需要在這一轉型期被告知他們的安全保障並未受損。這種安全保障的感覺也許來自日常例行生活的持續,也許來自他們房間的原狀保持。教育學家建議,搬遷時給孩子房間打包時,應盡量讓孩子在場,這樣他們可以看到自己的東西(尤其是床)都被謹慎地處理。父母應向孩子保證,他們所有的東西都會運到新家去。如果孩子還是幼童,建議他們遷時在身邊帶一個平日裏最喜愛的充氣動物或娃娃,這樣可以讓孩子覺得在遷移途中仍保有自我世界的一部分。
已上學的孩子常常想要保留一份對原居住地朋友的記憶。這時候,為孩子備一個相機、一本相簿會很有用。在相簿的每一頁,貼上小朋友的照片,附上他們的姓名、地址、電話號碼。這本相簿可作為一生紀念。
作為父母的要記住,不管你們的孩子處在什麼年齡層,他們都需要再三獲得一切都會沒問題的保證。即使在一旁做出滿不在乎樣子的大孩子,也需要聽到大人對他(們)說出遷移或搬遷對他原有的世界不會帶來重大變動,並告訴他(們)這是一次不可多得的成長機會。然而,不細心的父母還是在遷移或搬遷過程中給孩子帶來了新的困惑:
2000年的夏天,盛傑瑞和他的父母一起從東部沿海的太倉市搬到西部的C城。西部大開發出台的人才引進新條件深深地吸引了他們一家。遷移到C城後,他們才被通知還有三星期時間才能遷進新居,因此這段時間他們被暫安排在旅館裏住。當時小盛傑瑞剛升上二年級。在一天中,他大部分的時間看起來都還不錯,但是每當快放學時,老師發現他在哭。經過小心探問,老師才知道他哭是因為害怕媽媽已經回太倉去了,不會來學校接他,而他不知道回旅館的路。
任何年齡層的孩子,尤其是幼童,都應該隨時知道父母做的一切決定;他們的生活行事表及活動也應由父母清楚地說明給他們聽。
顧崢是一位教育家,他說:
“孩子常常有很多連成人都想不到的事擔心,例如廁所在哪兒,可能是他們十分關心卻又不好意思問的事。此外,剛搬到一個新地區時,父母應清清楚楚告訴孩子放學後該怎麼做才是十分重要的,例如,‘我會在學校大門口等你’、或‘你就坐這一部校車回家’老師會帶你上車,我會在車站等你的。”
除非母親必須上班,否則搬遷後的第一個星期中,應該每天放學去接孩子,此外,孩子總有要傾訴、要解除的各種要求。教育專家說要充分體諒孩子的害怕緊張,但不要向他們的眼淚屈服。孩子想待在家裏不去上學是很自然的事,因為學校是帶給他(們)壓力的地方。你在幫助他(們)時,必須前後一致,堅持他必須天天上學。
即使對年齡較大的孩子來說,搬到一個新環境上學的第一個禮拜,也可能會深感震撼。當孩子進入青少年後,他們是否被同齡人接受,往往和他們的是否成績好、有運動天份、音樂才能或性格外向活躍有關。如果他們有一項特殊才華,就能較順利度過遷移或搬遷轉型期。如果他們隻是平常普通的孩子,這段轉型期就會稍微難過一點。假使從一開始孩子就顯示出特殊的困難和問題,作為家長的你們就要做好充分的心理準備,因為順應新學校的過程可能較為漫長。
正當孩子在原居住地學校人際關係順當、自我認同穩固、學業表現傑出的時候,突然遇到家庭搬遷。現在,他們必須忍受新居住地學校同齡人給他們冠之以“新來的”這個陌生的頭銜,更重要的是,他們必須麵對早年設定的目標中途夭折的問題。在這個時候,父母所能做的便是盡量幫助他們,根據他們目前學業和交友情況,經過仔細分析設下合乎實際的目標。先從小目標著手,達成目標後,就較容易給孩子建立信心,並朝著難度更大的目標邁進。
經常隨父母遷移的孩子往往比較獨立外向。如果把這樣一個孩子放在一個諸多條規限製的環境中,他的獨立外向的優勢反而會為他(們)帶來反效果。由於他(們)早已養成獨立的習慣,他們不會從眾,會對一些製約太深的學校規章提出質疑,因為他們畢竟上過很多不同學校,經曆過各式各樣的校規。
然而,“具有諷刺意味的是,大多數學校不願容忍這種經常質疑的學生”,C城教育局的一位負責人說:
“他們希望所有學生都像從一個模子裏打造出來,因此這些孩子常常被校方或者老師看成是傲慢、反叛的典型來抓。”
這些孩子需要家庭和父母的支持。家庭環境穩定,他們便能較容易適應新學校的情況,雖然適應是一個過程。搬遷家庭的孩子也需要再三獲得父母的保證,雖然他們已到了要脫離家庭的年齡,但家永遠是他們的,永遠向他們敞開。生長在這樣一個敞開的家庭中,如果孩子仍顯示出嚴重的抑鬱或行為問題,父母就應該為他們尋求專業性心理谘詢幫助,讓他們能正確地直麵遷移或搬遷轉型期所麵臨的挑戰和困境。
美國作家茱蒂斯魏俄斯特在她廣受歡迎的《必要的喪失》一書中探索人類自與母體子宮分離到最後與人世分離這一生中所須麵對的一切喪失。然而,每一項喪失都自然而然地包含著成長機會,以及伸展羽翼深入新的實質領域及情緒領域的機會。遷移便是許多人必須麵對的一項喪失。我們處理情況的方式將決定這項喪失是將自己和家人引入抑鬱的深淵,還是引領自己和家人振翅高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