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新形勢下縣級糧食購銷企業發展的思考
工作研究
作者:李靜 董開華 史成剛
摘要:本文闡述了縣級糧食購銷企業麵臨的問題和不足,並從財務管理的角度出發,指出了其發展方向和管理對策。
關鍵詞:糧食購銷 財務管理 問題 對策
2002年,大部分市、縣對國有糧食購銷企業進行了改革改製,即通過組建縣級糧食購銷公司,受政府委托,負責糧食購銷企業國有資產的運營,並對原有賬務、原有庫存進行監管。由於沒有進一步推進產權製度改革,對改製後的所屬企業沒有統一版本的組織管理模式,有的是實行國有民營即租賃承包經營;有的是實行目標責任製考核,有的是抓住儲備糧等政策性業務大的企業,放開經營性業務小的企業;有的是將原國有企業牌子注銷或上收,重新申請企業名稱民營等;對縣級購銷公司本身來說,有的與縣糧食局是一套人馬兩塊牌子,有的視同糧食局的一個部門科室,有的接管幾個沒有資質的經營單位等。本文結合工作實際,就改製十年來縣級糧食購銷企業麵臨的困境談點粗淺的看法。
一、目前縣級糧食購銷企業的困境
縣級糧食購銷公司在糧食購銷市場化改革平穩過渡進程中起到了積極推動作用,然而麵臨著許多原體製遺留下來的矛盾和困難,以及營運中不斷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已嚴重削弱其競爭能力,直接威脅到企業的生存和發展。
(一)政企不分,職責不明
目前縣級糧食購銷公司都是在縣糧食局的行政管理體製下運營,企業還沒有真正成為“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的經濟實體。在經營上受到政府部門直接幹預,企業缺乏經營自主權,不是真正的市場主體。因此,在現有管理體製下運營的糧食購銷公司及其所屬企業,一是製度不健全、監管不到位,基層國有糧食購銷企業費用成本較高,賬外經營現象嚴重,經營利潤遊離賬外,這是糧食購銷企業會計信息失真的重要原因。二是經營粗放,機製不活。購銷公司仍沿襲傳統的管理模式,機構重疊,人浮於事,幹多幹少,貢獻大小沒有太大區別,激勵措施不配套,致使大量資源白白浪費。所屬企業長期依賴於政策扶持,經營與市場脫節,形成了較大的經營風險。
(二)原企業的布局和組織結構不合理
以前多以行政區劃設立基層糧食企業,較少考慮糧食流向、交通運輸等條件,企業各自為政,購銷中容易出現惡性競爭,企業間內耗很大,形不成合力,效益低下。一方麵企業投資主體單一,規模小、分布廣、設施嚴重老化,大多數企業沒有流動資金,抵禦市場風險的能力不強,生產經營麵臨困難;另一方麵,在組織形式上,購銷企業與加工企業之間相互分割,糧食產業鏈條脫節,不利於發展糧食產業化經營,糧食購銷企業難以走出“買原糧、賣原糧”的怪圈,而加工企業也因缺原糧、少資金難以發揮加工增值的優勢。普遍存在“企業實力不強、經營方式不活、管理機製不強、市場占有率不高”的現象,從根本上影響到企業的主渠道作用和市場的宏觀調控作用,也難以做大做強。
(三)企業轉換機製滯後
縣級糧食購銷公司普遍存在曆史包袱沉重,發展乏力,經營管理落後,管理粗放,用人機製不活,職工分配製度不合理,市場競爭力不強,發展後勁不足,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企業進一步發展壯大。一是縣糧食購銷公司每年必須負擔逐年增長的休崗人員和軍轉幹、傷殘軍人、工傷、離退休人員、定遺補等人員,費用數額大。目前企業無“三老”補貼來源,每年向所屬企業收取的“三老”統籌費或管理費全部用於處理“老人”費用及原購銷企業的固定資產修繕維護等,“老人”問題已成為阻礙改製後糧食購銷企業發展的不安定因素。二是改製後企業墊付的改製費用以及承租人投入的吸糧機、輸送機等大型的機械設備數額較大,雖已清理,但仍有一些潛在問題和矛盾尚未處理。三是縣農發行在信貸政策、資金管理等方麵的規定較嚴格,在一定程度上製約了企業資金的周轉。為了便於經營,全係統企業普遍存在向內部員工集資的情況,支付高於農發行同期貸款利率的利息,增加了企業的經營成本。這些沉重的負擔嚴重製約了企業的發展。
(四)流通手段滯後,環節多,費用高
多年來,所屬糧食購銷企業雖長期經營糧食,但始終難以與現代大流通、大物流合拍。糧食本是微利行業,但環節多、費用高,流通手段滯後的問題卻嚴重製約了企業的發展,經營中微薄的毛利大部分被糧耗和費用吃掉,再加上糧食收購隊伍萎縮,糧食收購數量銳減等因素,使企業難以掌握足夠多的糧源調控市場,穩定糧價;加之市場拓展意識不強,限製了企業創利水平。企業做大經營必須靠購銷渠道拓寬、經營品種增加作為支撐,因而要積極尋找市場,增加購銷渠道,大部分企業還隻局限於農村經紀人層麵。國有糧食企業原有的糧食加工產業幾乎不複存在,改製以來單一經營原糧,從糧食行業大糧食、大流通、大市場以及競爭主體多元化、經營產業化的發展趨勢看,單一的經營現狀不加以改變,是無法實現可持續發展的,而且很可能在市場競爭中被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