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境與出路:高校審計實驗教學的思考
財會教育
作者:胡紅霞
摘要:在麵向社會服務型教育改革的時代背景下,傳統審計實驗課程教學呈現出課程結構內容及考核評價不合理、實驗模式單一等弊端。基於上述認識,本文探討了當前審計實驗課程的困境與出路,致力於優化審計實驗課程內容,完善考核評價體係,提高學生實踐能力,使學生整體素質得到更高更快提升。
關鍵詞:審計實驗教學 教學模式 問題 對策
審計模擬實驗教學手法的應用是順應專業性質而進行的教學手段創新。隨著市場經濟發展的需要,審計的社會地位與日俱增,對審計人員的學識與綜合能力要求也越來越高。與會計相比較,審計需要更多的職業判斷與實踐經驗,但專業的發展和建設卻滯後於社會需求。因此,我們必須從麵向社會、服務社會的角度出發,在專業的發展和建設方麵更加關注審計實驗的社會實際需求。筆者在指導審計實驗課程中發現,學生對現有的實驗內容和模式也不太滿意,因此重新審視、更新審計實驗課程,是高校一線教師當仁不讓的義務。
一、高校審計實驗教學的現實缺陷
(一)教學模式不成熟,形式單一。目前大多數高校審計實驗課采取的基本是模擬實驗模式,學生坐在教室或審計實驗室裏,教師詳細講解整個流程與要求,學生利用以前學期手工會計模擬實習的賬務資料,填製相關審計工作底稿,出具審計報告。審計實務中的很多環節被學生省略(比如簽定審計業務約定書,函證、盤點等審計程序等)。由於前期所做會計資料大多雷同,很容易造成學生之間再次抄襲,不能激發學生的積極性與創造性,對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問題及解決問題的能力沒有太大幫助。學生不能綜合、係統地運用所學審計知識,隻能了解個別知識點在審計過程中的簡單應用,不能從總體上領會審計工作的精髓所在,尤其是現代風險審計的核心。
(二)實驗教學內容與社會需求脫節。審計實驗內容多為前期手工會計模擬實習的賬務資料和教師設計編製或從其他會計師事務所樣本複製的審計工作底稿,學生普遍存在審計隻是實施審計程序、填寫審計工作底稿、出具審計報告的錯誤觀念,甚至將其理解為“查賬”而已。實驗內容過於簡單,對於社會需要的現代風險導向審計模式中“風險評估與風險應對”內容並不完全理解,實驗過程中無法充分實施。另外,目前的審計實驗內容對於注冊會計師所涉及的法律責任也有所欠缺,學生法律意識不強,亦不利於職業道德的培養。為此,應該在審計實驗內容中增加客戶的背景資料(比如行業背景、經營戰略、風險管理、籌資與投資、內部控製、公司治理結構等內容),全麵、係統的客戶背景資料能夠滿足現代風險導向審計在審計實驗課程中實驗者對風險評估和風險應對相關技術的學習和掌握要求,學生在審計實驗中形成風險意識,以合理地進行風險評估和風險應對,培養他們的職業素養。
(三)實驗考核評價體係不恰當,不能客觀如實地反映學生的實際水平。目前,審計實驗課程考核評價體係主要由平時考勤和最終完成的實驗資料兩部分組成,實驗資料的完整翔實以及規範程度占其成績的很大比例。但目前的實驗課多采用集訓式,無論是要求學生分工合作還是獨立完成,總有部分學生混水摸魚,抄襲他人實驗資料。因此,單純以考勤和實驗資料來考核,考核成績可能有失公平。而且,考核形式的單一,不能全麵反映學生的道德品質(考勤過程中有人代簽等)和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以及與學生教師協商溝通等能力。
(四)審計實驗時間不充裕。現在審計實驗課程所占學分比較高,但是在時間安排上欠妥。審計實驗課多安排在學期最後兩周,很多學生此時早已心不在焉,草草完成實驗資料甚至抄襲,而且兩周的時間對於審計課程來說遠遠不能滿足需要。從研究一個客戶基本資料到是否接受委托、實施審計、完成審計報告是一項複雜工程,應有充裕時間。為此,可以考慮適當抽出一個學期或者安排學生在每學期期初、期末與假期連接起來,到事務所或其他中介機構學習鍛煉兩個月甚至更長時間,真正全麵了解、參與審計實務。
(五)指導教師自身實踐業務經驗不足。高校教師大部分是從學校到學校,沒有在一線工作過,理論功底雖然雄厚但自身實踐經驗缺乏,但在實踐工作中審計比會計需要更多的職業判斷、更加綜合的應變能力。很多教師在指導實驗課程時,往往感覺力不從心,無法滿足審計實驗課程的需要。
二、高校審計實驗教學的改革路徑
(一)創新和明晰審計實驗教學的主旨。實驗課不僅培養學術型人才,更應培養麵向社會、麵向用人單位、麵向管理服務第一線的應用型人才。現代審計實驗教學需要拓寬學生視野,優化思維方式,培養符合社會需求、具備創新能力、積極自我教育的審計人才。審計實驗課程主旨應明確為:盡量使學生縮短進入社會的適應期,提高就業競爭力,爭取“零距離”上崗就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