霞就非常懂得收藏愛的物品,也許正因為如此,才使她永遠生活在幸福中。
一天晚上,霞和一位朋友赴一場宴會,朋友先到霞家等她化妝,霞把首飾一件件地搭配著晚禮服給朋友看,朋友卻發現首飾盒裏有一枚十分精美的鑽戒,霞卻一直未動。
“為什麼不試試這個?”朋友問。
“不,我不戴這個,”霞說道,“一般不戴。”
“太貴重?”
霞搖搖頭。
“是你先生給你買的第一件禮物?”
霞點點頭:“還因為,我不知道這枚鑽石戒指的真假。”她微笑著,輕輕地說。
接著,霞說起了這枚鑽戒的故事:“那時我們認識不久,我對他的背景幾乎一無所知,單因為他這個人就愛上了他,他對我也是如此。定情之後,他說要送我件禮物,於是,一天早上,我收到了這枚鑽石戒指。”
“我非常喜歡這枚戒指,就常戴著,從沒考慮過它的真假問題。可是我慢慢發現,很多人都對它有興趣,常常詢問它的真假。我答不出來,隻好含混過去。也許他平常的打扮和我含糊的態度為大家提供了判斷的依據,使得大家都不約而同地認為這是枚假鑽戒。然而等到我們結了婚,孩子長到三歲後,他們又突然轉變了看法。”
“為什麼?”
“因為他們知道了我先生出生於一個經商世家。”霞笑道,“當初他選擇我,他父親都不同意。他是瞞著父母悄悄與我結婚的。”
朋友默默地看著這枚鑽戒,“你現在還不知道它是真是假嗎?”
“不知道。”
“幹嗎不問他?”
“為什麼要問?是真是假又有什麼關係?”霞說,“再說,我也確實不知道應怎樣去問,我甚至認為這個問題一旦提出,這枚鑽戒無論真假就都已經一文不值了。”
是的,是真是假又有什麼關係呢?這枚戒指是先生在貧困時為愛情獻出的禮物,別的已經不重要了。
現在霞把它當作愛的物品收藏起來,以此換來的幸福感,難道不比它是一枚價值連城的鑽戒更有意義嗎?
要記住:當你的家中充滿愛的物品時,就算你想要發脾氣、心情沮喪好像都不太可能了;而當你的家人看到這些物品時,也會對你充滿愛意,因為你是如此在意他們,他們會用更豐厚的愛來回報你的。
小小細節能融合情感交流
愛不僅體現在轟轟烈烈中,更體現在平平淡淡的日常生活中,體現在平凡的歲月裏。下麵故事中男女主角的相親相愛相敬如賓,更能顯現出愛情的本色和人性的高貴。故事的內容是這樣的:
一天,一個男孩對一個女孩說:“如果我隻有一碗粥,我會把一半給我的母親,另一半給你。”於是,小女孩喜歡上了小男孩。那一年他12歲,她10歲。
過了10年,他們村子被洪水淹沒了,他不停地救人,有老人,有孩子,有認識的,有不認識的,惟獨沒有親自去救她。當她被別人救出後,有人問他:“你既然喜歡她,為什麼不救她?”他輕輕地說:“正是因為我愛她,我才先去救別人。她死了,我也不會一個人活。”於是,他們在那一年結了婚。那一年他22歲,她20歲。
後來,家鄉鬧饑荒,他們同樣窮得揭不開鍋,最後隻剩下一點點麵了,做了一碗湯麵。他舍不得吃,讓她吃;她舍不得吃,讓他吃!三天後,那碗湯麵發黴了。當時,他42歲,她40歲。
因為祖父曾是地主,“文革”中他受到了批鬥。在那段年月裏,“組織上”讓她“劃清界線、分清是非”,她說:“我不知道誰是人民內部的敵人,但是我知道,他是好人,他愛我,我也愛他,這就足夠了!”於是,她陪著他挨批、掛牌遊街,夫妻二人在苦難的歲月裏接受了相同的命運!那一年,他52歲,她50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