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瞪著眼說:“我怎麼不生氣,我上個月才替你還了一筆錢,你到底曉不曉得,這幾年來,我替你還了多少債,你什麼時候可以出息一點……”聽了這話林也火了,從沙發上跳起來大聲說:“你又提以前的事,你為什麼就不能讓我家靜一點?”英來不及反駁,他已怒氣衝衝地摔門離開了。
英傷心極了,結婚近四年,幾乎每隔一段日子,她和丈夫就會為類似今天的事情吵架。
對於這個丈夫,英的心情是萬分複雜的。她很愛林,可是,林亂花錢的習慣卻令她心驚膽戰,英這幾年來的儲蓄也因為不斷替他還債而幾乎掏空。這幾年來,她勸、吵、罵、哭、求什麼辦法都用盡了,就是無法讓林收斂他過度揮霍的習慣。英的心情越來越惡劣,壓力越來越大。於是,她想到了離婚。
這兩年來,由於公司的生意越來越難做,健每一天下班回到家,幾乎都是緊繃著臉。若是孩子吵鬧或者屋裏淩亂,就會大聲責罵孩子,斥責妻子昕為什麼沒把孩子管好,沒有給他一個安寧的家。對於丈夫的種種苛責,向來溫順體貼的昕心裏很難受。自從兒子出世以後,她就義無反顧地辭掉工作,把一切心思都放在家裏,一心要做個好母親、好妻子,讓健無後顧之憂地去為事業奮鬥。
健向來沉默寡言,把很多事情都放在心裏。結婚的前幾年,兩人的關係還算不錯,健回家也會逗孩子玩。可是這兩年來,他卻總是一言不發,深鎖眉頭,常常對昕和孩子發脾氣。隻要他一回家,家裏的氣氛馬上就變了樣,昕和孩子們都盡量少說話,以免激怒健。
昕深愛著丈夫,每當健心情不好時,她就對他百般遷就與迎合,希望丈夫在她的關愛與包容下,情緒會有所改善。可是,日子一天天過去,健的脾氣並沒有改善,整個家的氣氛也隨時會因為他的心情的變動而改變。
昕日益感到身心疲累,家務、煮飯、孩子已經夠她操勞了,這兩年再加上健情堵化的表現,更令她沮喪,她不知道該怎麼做才能幫助他。於是,她想到了分手。
英和昕都很苦悶和不快樂,她們的共同點是都被丈夫的行為緊緊套著。看起來,一切問題似乎都出在她們的丈夫身上,隻要這兩個男人能夠改變,她們的痛苦便會隨之消失,在種種認知與期許下,她們竭盡所能用愛來設法改變丈夫的行為。然而,偏偏事與願違,林和健看起來並不太重視妻子的感受與期望,好像也沒有意識到要去做出改變。
其實在許多的婚姻家庭問題中都涉及到一個界限的問題,而許多當事人往往不明白婚姻中兩個人也有界限,故事中的英與昕就是這樣的人。
要跳出困境,英與昕就要知道什麼是界限。要知道,在人與人的互動中,有些東西是全然屬於自己的,婚姻關係也是這樣,這些東西包括自己的情緒、感覺、想法、態度、行為和需求等。
在英與丈夫之間,丈夫的行為是屬於他自己的,英卻把改變林的行為視為自己的責任,實際上,這些問題應該由林自己去麵對。英的情緒也是屬於她自己的,但她卻將自己的情緒全然托付給林,她不斷發怒:“要不是你亂花錢,我怎麼會發脾氣!”而昕也將屬於丈夫的情緒全攬在自己身上,隻要健生氣,她便會設法去取悅他,讓他開心,而昕在這樣做的時候,卻忽略了麵對自己的情緒。
英與昕正是在種種糾纏倒錯的情況下,不自覺地陷入了一個混亂無助的局麵裏。
能幫助她們的唯有自己,就是把隻屬於自己的擔子挑起來。
如果找出了婚姻關係中的界限,那就意味著:把屬於自己的問題挑起來,把不屬於自己的還給對方。因為我們能夠掌控及改變的隻是自己的情緒、行為與想法。我們無法掌控與改變對方,除非對方自己願意改變。
若是將這個原則運用在英與昕的身上,英要做的是停止慣用的叫囂模式,她可以對自己說:“我必須為自己的感受負責,這是我的自由,也是我能力所及的。”這就是說,她是有選擇的,無需繼續在泥潭裏掙紮。英可以心平氣和地告訴林:“我對你經營錢財的方式感到非常失望和擔憂,我決定不再替你還債!”倘若英立場堅定、言出必行,林自然得考慮所麵對的後果。值得一提的是,英與昕這樣做並不表示她們不再深愛丈夫,正因為她們在乎丈夫、重視婚姻關係才會這樣做,否則,她們的婚姻關係會在這種糾纏中繼續惡化下去,或許還會瀕臨瓦解。
假如能夠認清及落實界限原則,把屬於自己的責任擔負起來,把對方的責任交還對方,那麼,彼此不但有機會成長,而關係也會在兩個成熟個體的互動下,變得真實和健康。
明確家務分工
在你家裏,誰來付賬?誰倒垃圾?誰洗碗?誰做財務決策?誰做飯?誰安排度假?誰給孩子換尿布?誰洗衣服?誰參加家長會?如果你們不商量這些事情,並且得出明確、一致的解決辦法,它們可能會成為你家裏製造不滿,甚至矛盾的源頭。
在夫妻之間,未經討論的職責通常會落到我們所謂的“傳統”角色上。但是,傳統是什麼?如果你生長在一個父親管賬的家庭,而你的配偶卻生長在一個母親管賬的家庭,問題就可能變得非常棘手。如果夫妻雙方都忙於工作,沒有時間談,而有些“傳統”的角色卻不再明確時,事情就會更加複雜。因此,你們必須交流,必須闡明你們的預期。你們有必要對誰做什麼、什麼時候做達成一個明確的共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