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自己的靈魂找一個寄托,那並不是消極的逃避,那正是一種積極的養精蓄銳。正如有位名人說的“我休息是為了工作。”我們也是一樣,讓靈魂去休息一下,養一養它在塵間奔波所受的傷,然後好再去奔波。
我們幾乎很難找到一個人,能夠成天隻做他自己喜歡的事,過他自己所願意過的生活。每個人都必須被動的做些他並不想做的事,扮演一些他並不喜歡扮演的角色,過一種他所不願過的生活。所以,我們發現,有些人一有時間就吸煙,有些人一有時間就看小說,有些人一有時間就寫文章。這些一有時間就想做的事,才真正是他所喜歡做的事。但是,因為他必須應付許許多多生活中的瑣事,他沒有充分的時間和自由去隻管做他所喜歡做的。因此,這些小小的嗜好,就成為他生活中的一點寄托。他從這裏麵找到他自己,得到生活的真味,暫時忘掉了世界的煩囂。
假如你懂得生活,同時你也懂得自己,那麼,你一定會在生活中找到那麼一點使你安心,使你忘憂,使你沉醉的所謂的寄托。
九二一大地震在台灣造成了慘重的傷亡,使許多人在一夕之間家破人亡。
有一個婦人大難不死,被救難人員從瓦礫堆中救了出來。然而當她得知先生和一對就讀小學的兒女都已遇難,全家隻有她一人獲救時,幾乎痛不欲生,屢次要自殺,根本不想再活下去了。有好長一段時間,她不敢出門上街,因為一看到街上嬉鬧的孩子,就會不由自主地淚流滿麵;家人的照片更是看不得,一看就會淚流不停。尤其想到兩個乖巧的小孩,更讓她萬般不舍。
後來,在專業醫生的建議下,她每天寫一封信給在天堂的兒女和先生,傾訴她的思念和不舍。兩個月來,通過寫信把她和日夜思念的家人又重新連結起來了。慚漸地,她的心情從思念轉為祝福,一封封投寄到天堂的信,改變了她的心情。寫到最後幾封,她已經可以平靜地問候子女在那邊過得好不好,給先生的信也會叮嚀他要照顧子女。她說,自己的思念已化為祝福,緊繃的心也已漸漸地放下。在寫下最後一封信後,她真正告別了死去的家人。
現在這個婦人除了計劃找工作重新生活外,也到處忙著做義工。她說,走過這場巨變,相信人生沒有更大的挫折可以打倒她。
在現實生活中,有些悲痛是永遠無法撫平的。如果不及時找一點精神上的寄托,不及時為自己的思念找一個出口,讓自己的心靈也有一條出路,這些可怕的情緒將會吞吃我們的生命,造成人生的重大破壞和損失。
因此有人每星期都上山,到墓前獻上一束鮮花;有人天天寫信,抒發心中的思念;有人成立基金會,積極實現前人的夢想;有人熱心去幫助和他一樣遭遇的人……方式不同,目的則一致,借著不同的思念方式,帶來更長久的想念。
怨天尤人,暗自垂淚,很容易成為戒不掉的“毒癮”,甚至成為一種懲罰,不斷荼毒自己的心靈。有人期望能借此消解內疚和不安,但是這些關起門來的自虐,隻會拉長悲痛和苦情,對死者無益,對活人無助。
用一個有意義的方式去紀念過世的人,是健康的,也是醫治自己心靈的良方。你永遠可以找到一個比你還悲慘的人,在我們生活的四周隨時都有人需要我們扶一把,因此當你將哀痛轉向時,你將看到希望和價值。
品味生活中的幸福
法國文學大師羅曼·羅蘭說:“幸福是世界節奏的一瞬間,是生命振子擺動的兩極之一。要停止那個擺,除了破壞它,沒有其他辦法。”其實羅曼·羅蘭要告訴我們的就是:幸福是一種心態,過分追逐財富是幸福的殺手。
有一位富翁,每天讓他勞神費心的事情同他擁有的財富一樣多。他每天眉頭緊鎖,難得有個笑臉。富翁的隔壁住著一對磨豆腐的小兩口。這小兩口一天到晚歌聲、笑聲、逗樂聲不斷,這些聲音不斷地傳到富翁的家裏。富翁的夫人就說:“我們這麼多錢,可還不如隔壁磨豆腐的小兩口快樂。”富翁說:“這有什麼,我讓他們明天就笑不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