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煖餐廳來了一位年輕人,叫做羅芳伯,有空就回來龐煖餐廳喝下午茶。
兩人聊到sh市的樓市,羅芳伯這個從小在超一線城市長大的家夥,講起了他的人生經曆,給龐煖很多借鑒經驗,讓龐煖受益良多。
羅芳伯父母92年來深圳,95年羅芳伯出生的時候羅芳伯爸在外貿公司一年收入有30多萬。羅芳伯媽在平安保險也有5千,那時候深圳一套好房子也不過幾十萬(水榭花都這種)。
但是,那時候都想著做生意越做越大,做大了要買車,那時候車特別貴,車買了要買商鋪,鋪買了要買寫字樓辦公用。
就這樣,羅芳伯有意識的時候家裏就有兩台車大約值40萬。三套房,一個鋪,一個寫字樓。
那時候在深圳有房的是做電腦、外貿生意的小老板和大學畢業後在民企外企工作的小職工。
後來在羅芳伯上小學3至4年級的時候(2003至2004年),家裏的收入應該達到了巔峰。
家庭年收入可能接近100萬。
但是,羅芳伯爸的生意沒抓住時機做大,之後就是越來越低的利潤率。
羅芳伯媽所在的保險行業反而迎來春風,伴隨著平安、華為、招商、萬科等一批深圳本地企業的崛起,一批來深圳早的人他們不見得有多高的學曆,但是有經驗和人脈還有膽子大。
因為經驗和改革紅利占住了位子,他們一擲千金買下了香蜜湖、農科、車公廟、福田中心區、四季花園、景田等地的房子,成為深圳最早的中產階級。
同一時期,政府、事業單位主要是老師也迎來政策紅利,集體分房。
如果夫妻倆都是公立學校老師,則可以分到兩套房位於梅林一二村、益田村之類的地方,這一政策一直持續到大約2013年,以深雲村的分房終結。
這一人群收入雖然不高,有些可以補課。但是,好在穩定,多年積蓄可能還可以再購買一套房,因此很多都有2至3套房。
以上兩類人群可以視為新深圳房屋市場持有的主體人群。
前者收入高,但是方差大,後者收入低,但是購買力並不差,因為在那個時代大家沒有很強的投資房產的概念,前者即使收入高,消費傾向也很高。
買好車,吃高檔餐廳一時蔚為大觀,使得二者在淨儲蓄上並沒有特別大的差別。
時間到了07至08年開始有了變化。
首先,是羅芳伯爸覺得有一套房子不太好租,每隔幾個月就要跑去找中介掛牌租房很耽誤時間,用他話說,租金還趕不上郵費。所以把房子賣了拿去炒股了。
05年,羅芳伯們家換了一套新房子,所以賣了之前的一套。
同年羅芳伯媽辭職創業,進入影視行業投資電影企圖一筆暴富。
這個時候經濟形勢一片大好,深圳一批本土企業都進入騰飛期,辭職創業、加大投資的人不在少數。
同年,羅芳伯爸在深圳開了第五個建材的分店,同時入股了一個工廠,家裏投資了華強北一個寸土寸金的店鋪,那個時候月租金3萬,一切看起來都像要高歌猛進。
但是正如財務學所教給羅芳伯們的,在最大化利潤的時候一定要考慮風險,尤其是流動性風險。
06年,羅芳伯媽的電影生意破產,賠。
後轉入少兒欄目,雖然節目廣受好評收視率當年第一但無奈初入該行業,廣告收入有限,仍然賠,後再轉入少兒司儀培訓。
終於在支撐了幾年後選擇放棄,於09年重回保險業,這時候家裏不僅沒有存款還負債累累。同期遇上金融危機,外貿行業不景氣,羅芳伯爸的生意越來越差,幾個店也陸續關了用於支援羅芳伯媽。
最落魄的時候羅芳伯記得是羅芳伯上初一的時候,每天收到雪花般的律師函說房貸若幹月未還,若下月不還則要拍賣房產雲雲。
羅芳伯媽拿出了她的“空手道”本行,數十張信用卡來回提現,拆東牆補西牆,那段時間基本把家裏的資產全部賠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