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首論壇
作者:劉振修
據季羨林先生的得意弟子、複旦大學錢文忠教授回憶,季先生小時候學習嚴重偏科,在考入清華大學時,數學隻考了4分,而他的第一誌願填的居然是數學係!真令人難以想像。但就是這個分數,竟然被清華大學錄取。
不計分數,破格錄取人才,在“厚德載物”的清華大學招生史上並不是新鮮事。當年的頭號“讀書種子”錢鍾書,1929年報考清華大學西洋文學係,數學隻考了15分,但他的英文、國文成績都是第一名,英文還是個滿分。按清華大學的規定,隻要一門課程不及格,就入學無望。但校長羅家倫親自閱卷後,視其為奇才,打破常規錄取了他,錢鍾書後來成為飲譽學界的“文化昆侖”。著名曆史學家吳晗也有過類似的經曆,1930年他報考清華大學曆史係,數學成績考了零分,但國文、英文都是滿分。又是那位慧眼識珠的羅校長大筆一揮,破格錄取,結果這一筆“揮”出一位明史專家。
季老數學考了4分,足見他不是全才,但肯定是某一方麵的天才,在那“不拘一格錄人才”的清華大學被錄取是毫不奇怪的。想到此,我不禁對清華大學的招生製度和那位慧眼識珠的羅校長肅然起敬。
不拘常規,大膽錄取學生或選拔人才,在建國前的其他一些大學裏也常見到。1930年臧克家先生報考山東青島大學,數學得了零分,而國文隻寫了三句雜感:人生永遠追隨著幻光,但誰把幻光看成幻光,誰便沉入了無底的苦海。當時的錄取老師、山大文學院長聞一多先生從這三句雜感中發現了這位青年的才氣,一向閱卷甚嚴的他給了臧克家國文98分,並破格錄取,現代詩壇大師臧克家就這樣戲劇般地誕生了。據說數學家華羅庚是因為一篇高質量的數學論文被清華大學數學係主任熊慶來發現,他不計華的低微出身,聘請這個自學成才的青年人為大學助教,使華後來成為飲譽世界的數學大師。更早的梁漱溟也是因一篇宗教論文被蔡元培聘為北大哲學教授,沒有上過大學的人反而成了大學教授,這在北大校史上傳為佳話。
現代史上的大學製度是比較自由的,校長的自主權也很大。他們錄取了許多有真才實學的人,培養造就了一批大師級人物。但後來,這種自由漸漸少了,學校被許多因素捆住了手腳。現在高校強調分數,要求全麵發展。研究生教育,本是培養各行業的專門研究人員,可僅分數線就好幾個,英語、政治也必須過關。許多青年才俊隻因一項考試不合格而被拒之門外。陳丹青教授就是因招生製度僵化,人才流失憤而辭職,並說出:“藝術院校需要的不是成績優秀的好學生,而應是一群瘋子!”試想,如果清華大學當初看重那可憐的數學分數,也許我國會多幾位平庸的教書先生,但無疑我們會與幾位大師失之交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