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秘書莫學楊永泰(1 / 2)

文史隨筆

作者:史海威

楊永泰,聰明反被聰明誤。

秘書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崗位,古往今來,經由秘書崗位的曆練而後來成大事、立大業者,代不乏人。鄧小平對此曾有過精辟的論述。但秘書崗位是一把雙刃劍,因為自身把握不好、處理不當,而出事犯錯,最終誤人誤己者也屢見不鮮。楊永泰就是一個鮮明的負麵典型。

楊永泰(1880~1936年),字暢卿,廣東茂名人。他自幼接受嚴格的舊式教育,又曾留學海外,接受過係統的西式教育,知識非常全麵。書載,他“既擅文事,又長武備;既懂立法,又精行政”,加之他熱衷政事,對於“天下大事”觀察已久,可謂是滿腹機杼,胸中裝有萬卷平戎策。蔣介石稱其為“當代臥龍”,絕非過譽之詞。1928年初,蔣介石與楊永泰一經相識,就大感人才難得,相見恨晚,誠心挽留他。楊永泰也認為找到了“明主”,鐵心跟隨蔣介石,曆任國民黨軍事委員會秘書長、南昌行營秘書長、豫鄂皖三省“剿匪”司令部秘書長、武昌行營秘書長、四川行營秘書長,隨侍蔣介石左右,成為蔣的首席智囊。

楊永泰不負所望,為蔣介石立下了汗馬功勞,概括說來主要有:一是獻上“削藩”策略,為蔣介石鏟除軍閥勢力提供了路線圖和具體的操作方案。蔣介石照此實施,隻用了三年時間,就蕩平各路諸侯,名義上統一中國。二是提出“三分軍事、七分政治”的“剿共”策略,在“剿共”上取得重大成效。針對前期國民黨“剿共”不力的情狀,楊永泰上書萬言,一針見血地指出,“剿共”所難之點為共黨與‘匪區’民眾結為一家”,進而提出“三分軍事、七分政治”的策略,並堅信“變軍事剿共為政治剿共,不出一年,會初見成效”。此策略立即在“圍剿”鄂豫皖蘇區中顯示了威力:張國燾率領的工農紅軍四方麵軍被迫撤出鄂豫皖根據地,移師西去。緊接著在“圍剿”中央蘇區中,楊永泰又有針對性地獻計建立保甲製度,對蘇區民眾實行“軟化、分化、感化”政策,對根據地實行嚴格的經濟封鎖,與紅軍打“政治戰”、“經濟戰”和“立體戰”。僅一年多時間,這些措施也收到明顯效果:紅軍被迫進行艱苦卓絕的二萬五千裏長征。三是幫助蔣介石兵不血刃奪取“天府之國”四川,實現川軍國家化,川政中央化。

可以說,這時候的楊永泰甚得蔣介石信任、賞識,被倚為左右手,參與軍國大事,掌握核心機密,一時大權在握,橫槊賦詩,舍我其誰。所有國民黨重要軍政文電,都須經楊永泰先行過目,然後才能呈蔣;許多軍政要人來見蔣介石,也須經楊永泰安排。作為一個秘書來講,楊永泰這時已達到了職業的頂點、權力的巔峰。如果楊永泰能把握住自己,麵對權力無野心、擁有權力不張狂、使用權力不傲慢,或許他的人生結局要喜劇得多。但楊永泰背離了秘書的本職要求,走向了秘書要義的反麵,自然也就走向了人生的不歸路。

一是拉幫結派,野心太大。國民黨內本來派係鬥爭就很複雜,楊永泰不但不潔身自好,遠離禍端,反而主動去趟這個渾水。作為政學係首腦,楊永泰千方百計,拚命擴充本派勢力。隨著國民黨內各反蔣勢力的蕩平,蔣介石越來越無法容忍陳果夫、陳立夫兄弟把持黨務的現狀,力謀打破“蔣家天下陳家黨”的格局,削弱CC係的權力。在第五次“圍剿”中,楊永泰借機向蔣介石提出集黨、政、軍大權於“剿匪總部”的建議,不論省或縣都由書記長負全責,工作報告直接上呈“剿匪總部”黨政處,而楊永泰是“剿匪總部”的秘書長。這樣一來四省的國民黨省、市組織就由CC係手中轉到楊永泰為首的政學係手中。實際上,楊永泰早就開始拉幫結派,此前在任南昌行營秘書長時,行營內的6個處長有5個竟是楊永泰推薦和與楊有密切關係的政學係人物。拉幫結派的最終目的隻有一個,就是為了實現個人野心。楊永泰並不滿足於做一個秘書長式的人物,他的權力欲很強,野心很大,後來行政院院長汪精衛被刺,楊永泰就想乘機爬上這一高位,隻是因為遭到眾人的堅決反對而無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