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華人
作者:楊立
林瓔設計的美國越戰紀念碑,從她的設計方案在“橫排起來足有兩公裏長的全部參賽作品中挑選出來”,經受了強大勢力的反對,最終實施,這一切,是否對我們有著不可估量的借鑒價值?
2010年2月25日,在白宮東廳,美國總統奧巴馬親手把一枚金質獎章掛在華裔建築師、藝術家和環保人士林瓔女士的頸上,表彰她在建築、藝術和環保等領域內所取得的卓越成就。美國年度總統藝術獎是美國官方給予藝術家的最高榮譽,林瓔是此次獲獎者中唯一具有亞裔背景的人士。現年51歲的林瓔在21歲時就因設計越戰紀念碑而聲譽鵲起。如今,她的作品遍布美國各地,題材涉及民權、女權、印第安人土著權利和環保等,範圍包括住宅、公寓、花園、雕像、景觀、公共藝術、圖書館、博物館、家具、溜冰場、衣服、教堂和麵包店,等等。林瓔在藝術上的不凡建樹使她在美國藝術界享有盛名,當之無愧地躋身於美國《生活》雜誌評選出的“二十世紀最重要的一百位美國人”及“五十位美國未來的領袖”之列。
三十年來,盡管林瓔設計了很多作品,然而她的名字永遠和建在華盛頓的“越戰紀念碑”連在一起。
家世和童年
林瓔生在美國,長在美國,但她的父母來自中國。父親林桓祖籍福建閩侯(即福州),是已故建築學家、詩人林徽因的同父異母弟。林瓔的曾祖林孝恂是前清翰林,曾在浙江海寧、孝豐等地任縣令。祖父林長民畢業於日本早稻田大學,歸國後積極倡導憲政,先後出任民國參議院、眾議院秘書長和段祺瑞執政府司法總長。林長民為人風流倜儻,能詩善文,他在書法方麵的造詣尤為精湛,墨跡被人視為珍寶。
林長民有一女四子,長女林徽因為何雪媛所出,最為知名;四子為程桂林所出,也各有所成。林桓是林長民的長子,自幼生長在北京。1925年12月,林長民在關外遇難後,林家舉家遷返福州,林桓此後就讀於福州英華中學和福建基督教大學。1949年,林桓赴美留學,在華盛頓大學(西雅圖)藝術係從事陶瓷工藝研究。讀書期間認識了來自上海、出身名醫世家的朱麗婭小姐,兩人於1951年結婚。
1958年,林桓應聘到俄亥俄大學任教,舉家遷往大學所在的雅典城。1959年10月5日林瓔出世,加上哥哥林談,林家此時是個幸福的四口之家。
雅典城是美國中西部一個人口不足兩萬五的大學城,自然環境優美,很有幾分田園色彩。林瓔在這裏度過了自己的少女時代,父親林桓生前是俄亥俄大學美術學院院長兼本校“萃索裏尼藝術畫廊”館長。在同事眼中,他不僅是個傑出的陶藝家,更是一名幹練的行政管理人才。在他的積極推動下,俄亥俄大學的“萃索裏尼藝術畫廊”成為全美最佳藝術收藏館之一。林桓去世後,俄亥俄大學為了紀念他對本校作出的特殊貢獻,把校園裏一所百年老建築命名為“林廈”,即今俄亥俄大學“肯尼迪藝術博物館”。
母親朱麗婭退休前是俄亥俄大學英語教授,主講東方文學,課餘寫詩從事中國現當代詩歌研究,迄今已發表三本學術專著。晚年以榮休教授的資格退休,在家裏每天仍伏案讀書,筆耕不輟。
林瓔從小喜歡安靜和獨處,當父母忙著各自的工作時,她就一個人在自己的房間裏用紙和陶片砌房子。有時,她會走到父親的工作室看他做陶器,得到允許,便在他的陶輪上做個小陶碗。一般美國孩子愛看電視,林家的孩子卻偏愛讀書。林談遺傳了母親的詩人氣質,喜歡讀詩歌一類的書籍。小林瓔開始喜歡讀小矮人、小精靈一類童話故事,稍大一些後則迷上了希臘神話。林桓一有機會就帶林瓔和林談到他任教的美術學院看畫展。在這樣的家庭環境中長大,林家的孩子耳濡目染,自然而然地培養起了對文學和藝術的興趣和感悟力。
中學時代的林瓔穿牛仔褲、T恤衫、運動鞋,留著一頭垂及腰部的長發,課餘在“麥當勞”打工賺零用錢。她的功課樣樣拔尖,數學成績尤其突出,上中學時就在俄亥俄大學選修本科課程,是個公認的聰明孩子。高中畢業典禮時,她和班裏的另一位同學被雙雙推選為本屆畢業生代表,到台上致告別辭——這是美國中學傳統上為曆屆畢業生中最優秀的學生保留的殊榮。
林家人的兩代耶魯緣
高中畢業後,林瓔被耶魯大學錄取。從踏入校園的第一天起,她就喜歡上了這個到處都是綠蔭和紅磚建築的世界著名高等學府,常常獨自在校園裏漫步。
半個多世紀前,林瓔的姑姑林徽因就曾在耶魯大學的校園裏留下足跡。1927年秋,林徽因從賓西法尼亞大學美術係畢業後,進入耶魯大學戲劇學院學習舞台美術設計,是第一位向西方學習舞台美術設計的中國留學生。次年,林徽因和梁思成赴加拿大結婚。婚後,兩人取道歐洲返國。1946年,林瓔的姑丈梁思成又作為耶魯大學的特邀嘉賓到紐黑文講授中國藝術和建築。如今,林瓔又走進了耶魯大學,而且選擇了建築作為自己的專業。林家的女兒因此兩代和耶魯結緣,和建築學、藝術結緣。
在耶魯上學的一段時間裏,林瓔迷上了沙特存在主義哲學,常常陷入對生與死的玄想。紐黑文城中的丁香街公墓是她經常去散步的地方,在她看來,沒有什麼地方比墓地更適合一個人思考生和死這樣的問題了。林瓔那時做夢都想不到,幾年之後,她會設計出一座和戰爭和死亡有關的紀念碑,使她一夜之間從一個寂寂無名的耶魯小女生成為舉國注目的越戰紀念碑設計者。
耶魯時期的林瓔出落得亭亭玉立,頎長的身材和五官中那雙黑亮的杏子眼使她看起來像足了家姑林徽因。父親林桓評價說:“瑪雅(Maya,林瓔的英文名字)生性敏感,有點情緒化,從小熱愛藝術。林家的女性都很強,很獨立,同時也都很有才氣,有股子認準了不回頭的倔強勁兒。瑪雅和我姐姐林徽因在這一點上非常相像。”
歐洲行
大學三年級的時候,林瓔和一批耶魯學生利用學校提供的“海外實習”機會,到歐洲學習。她在丹麥的哥本哈根大學注冊了一個學期,選了幾門有關都市和園林設計的課程。課餘時間,她常常一個人在哥本哈根市區內轉悠,考察建在市區內的公墓。令她印象深刻的是,歐洲人把公墓修得如同花園般漂亮,人們可以在裏麵展開各種休閑活動,如跑步、騎自行車和野餐等。死人的墓地變成了活人的公園,這是她在現代都市設計課程裏學到的新理念。
在丹麥學習期間,林瓔也趁機遊曆了歐洲大陸,飽覽了歐洲四千年來的建築遺跡。對於立誌成為建築師的林瓔來說,沒有什麼比這種實地考察對她更有益的了。在希臘,她參觀了古典時代的雅典衛城和雅典娜女神神殿,又泛舟地中海,登上克裏特島,憑吊了島上一個四千年前青銅時代的柯諾索斯宮。在德國,她接觸了現代建築大師密斯和葛羅培思的藝術作品。兩位大師在納粹上台之前逃離德國,移居美國,為美國培養了一批傑出的建築人才,其中葛羅培思還是著名華裔建築師貝聿明的導師。
在哥本哈根大學的短期學習結束後,林瓔又回到耶魯。1980年10月5日,林瓔迎來了21歲生日。那時她所能預期的人生大事就是一年後的畢業典禮。沒想到,在畢業前發生的一件事情徹底改變了她的人生道路。
畢業前夕:參加越戰紀念碑設計大賽
從歐洲返回耶魯後的第一個學期,林瓔注冊了一門由安德魯斯 伯爾(Andrus Burr)教授主講的喪葬建築藝術課。課上有人出示了一張招貼,上麵寫著:一個總部設在華盛頓的越戰退役軍人團體目前正以民間集資的方式籌款,打算在首都華盛頓憲法公園內建造一座越戰紀念碑。得克薩斯的億萬富翁洛思 佩羅為此捐出16萬美金,特意用來襄讚紀念碑設計大賽。伯爾教授看到招貼後,當即決定讓班裏的每個學生按照比賽要求設計一個越戰紀念碑方案,一方麵作為本課的作業上繳,另一方麵也可以試著拿去參加比賽。伯爾教授自己也精心設計了一個方案,及時郵寄了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