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林帶對空氣溫度、濕度和蒸發的影響
1、林帶對田間空氣溫度的影響
林帶對田間空氣溫度的影響,因季節、天氣條件、下墊麵特征等的不同而異,情況雖然複雜,但調節作用仍有較明顯的規律性。據調查,一般情況是,在春、秋季節林帶具有增溫作用,春季可使田間氣溫提高0.7—3.5℃,秋季提高0.6—2.3℃;夏季林帶具有降溫作用,可使田間氣溫降低0.1—2.0℃。
2、林帶對空氣濕度的影響
林帶對農田近地層空氣濕度的影響,在炎熱的夏季表現的特別明顯,最顯著的是林帶背風麵15H範圍以內。
3、林帶對農田蒸發力的影響
林帶對農田蒸發力的影響,隨著遠離林帶而減少,最遠可達林帶背風麵25H—35H。林帶背風麵10H範圍內減少蒸發力的作用最為顯著,一般可減少11—30%。
二、造林技術
1、林帶設置
農田防護林宜與農田基本建設同時規劃,以求一致。平原農區的田塊多為長方形或正方形,道路則和排灌渠與農田相結合而設置。據此,林帶宜栽植在呈網狀分布的渠邊、路邊和田邊的空隙地上,構成縱橫連亙的農田林網。每塊農田都由四條林帶所圍繞,以降低或防禦來自任何方向的害風。
2、網格大小
因帶距大小而有不同,而帶距又受樹種、高生長和害風的製約。一般土壤疏鬆且風蝕嚴重的農田,或受台風襲擊的耕地,主帶距可為150米,副帶距約300米,網格約4.5公頃。有一般風害的壤土或砂壤土農區,主帶距可為200~250米,副帶距可為400米左右,網格約8~10公頃。風害不大的水網區或灌溉區,主帶距可為250米,副帶距400~500米,網格約10~15公頃。因高生長和害風情況而有不同。
3、樹種選擇
宜選擇高生長迅速、抗性強、防護作用及經濟價值和收益都較大的鄉土樹種,或符合上述條件而經過引種試驗、證實適生於當地的外來樹種。可采取樹種混交,如針、闊葉樹種混交,常綠與落葉樹種混交,喬木與灌木樹種混交,經濟樹與用材樹混交等。采用帶狀、塊狀或行狀混交方式。④造林密度。一般根據各樹種的生長情況,及其所需的正常營養麵積而定。如單行林帶的喬木,初植株距 2米。雙行林帶株行距3×1米或4×1米。3行或3行以上林帶株行距2×2米或3×2米。視當地的氣候、土壤等環境條件和樹種生物學特性而異。
4、撫育管理
在新植林帶內需除草、灌水和適當施肥。幼林帶鬱閉後進行必要的撫育。但修枝不可過度,應使枝下高約占全樹高的1/4左右,成年林帶樹木的枝下高不宜超過4~5米。間伐要注意去劣存優、去弱留強、去小留大的原則,勿使林木突然過稀。幼林帶發現缺株或瀕於死亡的受害木時應及時補植。
(作者單位:151500黑龍江省綏化市蘭西縣林業局蘭西鎮林業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