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來人們便留下這個傳統,每年的六月十三來敖包前大慶一日,為了來年能有個好年頭。再後來,人們在彩布上寫下自己的心願,掛在木棒上,插於敖包中,以求上天的庇佑,讓自己能夠得償所願。草原上的那達慕大會最初就是起源於祭祀敖包活動。
地莊和附近的幾個村莊祭祀敖包的地點就是十三太保,關於十三太保的來源也有一種說法,傳說十三太保是康熙皇帝留下來震懾山妖的,康熙當年北伐葛爾丹,每占領一塊土地,都遵照蒙古人的傳統,在山頭上埋下戰死的兄弟,埋下神物,再堆些石頭,全軍慶賀一天,犒饗士卒,以備再戰。來到這裏時,就立下了十三太保。十三太保有大小十四個石碓,中間一個最大的是靠山王楊林的奉位,左麵六個右麵七個小的是楊林的十三個義子,其中最小的一個石碓就是秦瓊。
十三太保因是附近幾個村子共有的敖包,所以每年祭祀時,幾個村子都會來人。每個村子抬來幾隻羊,在神靈麵前殺掉,把羊頭擺在祭壇上麵,羊身則留著自己食用。以往其他的村子殺完羊後隻把羊頭留在十三太保,把羊身帶回家去。地莊則一村人在山上挖灶生火,煮肉喝酒,慶祝一天,再唱歌跳舞,熱鬧一宿。但是現在十三太保已經是韓家寨的地界,地莊人非但不能在此過夜,每個來祭祀敖包的人還要交上兩塊錢的門票錢,兩塊錢隻是白天的費用,到了晚上還要另交票錢。所以地莊人隻能在山上呆一天,到了晚上就得回家了。
祭祀隊伍由隊長唐竟顯帶領,他要求每家至少要去一個人,因為去多了人門票錢拿不起,去少了又不夠顯示對敖包的尊重。發呆家讓發呆代表全家上山,他一大早就扛著追風跟同村人趕去十三太保。一路上,大家都很稀罕追風,有人還捉些螞蚱來給它吃,隻有幾個老太太不喜歡它,說這東西跟狼是一個脾性,惹它一次,全村的雞鴨都會受害。發呆的大伯母更是響應了這種說法,還對發呆說:“發子,你要是不忍心弄死它,我給你摔死它吧。”說著伸手向發呆要追風。發呆聽得渾身直起雞皮疙瘩,急忙帶著追風走遠一些,直到看不見大伯母了,這才放下心來,心道:“今天一定要多加小心才好,可千萬別讓這些狠心的人摔死追風。”他沒想到其實自己也是個狠心之人,追風在窩裏呆得好好的,發呆偏要把它弄到村裏來。發呆是個自私的人,他感到漫漫長假百無聊賴,於是弄個鷹來陪自己度日,聊以解悶,即使那時遇不到追風,他也會弄出個其他的鳥來養。其實養鳥的人都是些忍心的人,隻顧自己快樂,不顧鳥兒的死活。發呆原來養過一隻烏鴉,那是他在棲鴉嶺石縫裏掏出來的。小烏鴉剛被掏出時,還沒長出羽毛,渾身光裸,甚是難看。發呆養了十幾天後,見它長出了翅翎,心裏非常高興,讚歎自己的養育之功。
孰料暑假結束後,再也沒有機會照料小烏鴉了,任它天天嗷嗷待食,也沒時間給它弄螞蚱吃。兩三天後,小烏鴉瘦得隻剩骨頭,啊啊叫著,見什麼吃什麼,跟在發呆的奶奶身後,哭喊著要東西吃。奶奶走到東屋它就跟到東屋,奶奶走到西屋它也跟去西屋,奶奶無奈,隻好拿些麥粒給它吃。誰知烏鴉空了兩三天的肚子,根本無法消化那些麥粒,於是吃麥粒拉麥粒,沒過幾天就死了。發呆還養過兩個百靈,也是從裸體百靈養到穿衣百靈,然而那時農活甚忙,父母都不讓他養。發呆沒辦法,隻好偷偷把百靈放到床下麵來養,如此過了幾天,兩隻活蹦亂跳的百靈鳥,因為整天都不見陽光,被養得癱瘓了。這些養鳥的人雖然看起來道貌岸然修養頗深,和殺豬的屠夫實是不遑多讓。這次的追風,卻不知道會有何樣淒慘的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