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市委書記的微信群(1 / 2)

市委書記的微信群

公務員發展·沒有平坦的路 隻有畏懼攀登的人

作者:陳融雪

作為今日中國最重要的政治活動,第二批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正在進行最後衝刺。此前征求民意、專題民主生活會、對照檢查等一係列行為,都通過整改解決,並最終以“建章立製”的形式確立下來。

在江西上饒,微信成為近三萬名幹部在教育實踐活動中的關鍵詞。上饒市市委書記陳俊卿,是五個群的群主:市委班子群、縣委書記群、市四套班子群、縣市區黨政主官和市直機關主官群。

同時,他還是幾個掛鉤聯係點,譬如廣豐縣永豐街道、嵩峰鎮的微信群成員。

在這個城市的黨政係統中,市委主要領導聯係200名以上群眾,其他市級領導分別聯係100名以上群眾,縣處級、鄉科級領導分別聯係50名以上,機關幹部分別聯係10名以上。

以“幹部問政零時差,幹群交流零障礙,排憂解難零等待,信息宣傳零距離”為目的的各類工作微信平台,有360多個。

執政黨聲勢浩大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有了這樣一個觀察的“微窗口”。

班子裏最初是有顧慮的

上饒市萬年縣縣委書記張愛平說:“這些年,我們和群眾中間有堵無形的牆。”

推倒牆、架橋梁,講了很多年,但用張愛平的話說,“關鍵是沒有找到好載體。”

張愛平對《瞭望東方周刊》說:“開通微信問政,班子成員最開始是有顧慮的。有人擔心,什麼人、什麼問題都答複,精力是否顧得過來?提出的批評意見,有合理的,也有發牢騷的,到底聽不聽?大事小事都直接找到主要領導,分工負責還要不要?”

陳俊卿以及上饒市委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組織部部長吳井勇向記者表示,出現這些“顧慮”的主要原因還是“官念”在作怪,沒有把“公仆”的位置擺正確。

“群裏提出的意見建議,即使是無理的,我也認真回複,群友們都在看,一次、兩次他也就不好意思了。”陳俊卿說,“群眾心裏都有杆秤,讓大家評評理。”

在張愛平的民情微信群裏,有100多名群眾,包括清潔工、教師和工人等。

有位微友在群裏反映某個路段堆了廢物,經過及時處理後,張愛平將處理好的現場照片反饋給該微友。

微友發言:“本來這些小事不應該驚動領導的,但打電話找過相關部門都無果而終,獻醜了,謝謝領導。”

“老百姓以前不了解我們,認為上麵的政策很好,基層幹部是‘歪嘴和尚念歪經’,對政府懷著觀望的態度。現在通過教育實踐活動,通過實實在在的工作,大家更親近了,經常在群裏對幹部們豎大拇指或點個讚。”張愛平說。

不過,這也意味著很多事情都得“驚動”領導才能解決。

陳俊卿坦言:“改進作風是一個長期的課題。如何更好地順應人民群眾期待,以更大力度解決‘四風’方麵的具體問題,讓所有幹部為群眾著想,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沒想到群眾有那麼多意見

上饒市第二批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自2014年1月底全麵啟動。此時,陳俊卿履新剛剛半年。

該市共有9719個基層黨組織,23萬多名黨員。2014年6月11日至12日,上饒市委常委會召開了民主生活會。至8月中旬,全市所有活動單位專題民主生活會都召開完畢,各地陸續進入整改落實、建章立製環節。

“這一次,沒想到群眾對我們有那麼多意見!過去我自認為工作做得還可以,這次每個人都收到不少意見,有的還十分尖銳,實在出乎意料!”吳井勇告訴本刊記者,上饒全市共收集意見建議74592條,其中通過微信征集意見16113條。

“往年開民主生活會,我們也會收集意見,但主要是發函發通知,基本是部門談工作情況,基層要項目和財政撥款,大家礙於麵子,不會有太‘辣’的意見。”吳井勇稱,“但是,通過微信征求意見,可以有效地減少‘情麵’因素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