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跟任何人都聊得來(1 / 2)

跟任何人都聊得來

公務員發展·沒有平坦的路 隻有畏懼攀登的人

作者:美]邁克·貝克特爾 陳芳芳/譯

裏克·沃倫牧師說過,每個人都想要對他人的生命產生一定的影響。當我們通過有效的溝通方式和他人建立起聯係時,我們就獲得了影響他人和世界的機會。

在充斥著快節奏電子通信工具的今天,麵對麵的交談顯得尤為重要。科學技術可以成為人際溝通的有力工具,但是它無法取代交談本身。人們的生活會因為推心置腹的交談而改變,這是高效率的電子郵件無法做到的。

花時間練習交談技巧,你的生活會因此改變。溝通是人類社會最基本的生存工具。

所有的交談技巧都離不開這樣一句話:真正在意對方,把對方放在心上。

記得一位從事公關工作多年的朋友說過一句至理名言:自己少顯擺,多給對方顯擺的機會。少一份自我,多關注對方的興趣和需求,對方會覺得你是真正在意他的,他對你的信任感就會日益增加,所有的人際關係問題也就迎刃而解了。

讓自己的獨特之處發揮作用

人們總是對自己的現狀不滿。如果是直發,就總是想著燙成卷的;如果本身就是卷發,又總是羨慕那些直發的人。我們總是在兩個極端間徘徊。

性格方麵也是如此,我們這些內向的人往往想要成為外向的人,因為後者似乎在應對生活及人際關係方麵更為自如。其實,相對於交談,傾聽有時候顯得更為重要,從傾聽中我們可以獲得更多的信息。而在傾聽方麵,內向型性格往往更具優勢。

我從事溝通力培訓多年,每天都在和企業主管、經理人以及一線員工打交道,他們有的來自家庭經營的小公司,有的來自“世界財富500強”企業。我發現,不管是何種身份,教育背景和收入狀況如何,他們都或多或少存在兩方麵問題——交談困難症、傾聽困難症。

根據我多年的經驗,不管是上述何種情況,隻要能夠發揮自身的長處,溝通就可以順利進行。不管我們是偏向於安靜,還是偏向於表達,這都不是錯誤。我們越是煞費苦心地改變自己,越是努力讓自己變得麵目全非,就越會感到沮喪。

如果你能夠自如地表現出自己的性格特點,做真實的自己,在交談中放鬆下來,欣賞他人的獨特之處,那麼真正的溝通就已經開始了。

準備得越充分,你就越自信

關於自信,美國喜劇巨匠傑瑞·宋飛曾經諷刺道:在葬禮上,多數人可能寧願自己躺在骨灰盒裏也不願念悼詞。在其他非社交場合,人們的表現也是如此,很多人會有這樣的猜測:沒有誰比我更不安了。我們會覺得在滿屋子信心高漲的交談者當中,熬時間的隻有我們自己。實際上,並不是所有人都能遊刃有餘地與他人相處,很多人和你有著同樣的遭遇。

我經常做這樣的假設:我所看到的其他人的自信就是他們真實的感受。然後,我又想到了自己:即使我並沒有感覺到自信,我也會盡力營造一種自信的氛圍,讓他人覺得我很自信。如果我確實在這麼做,那麼不難推測,其他人可能也在這麼做。所以,一定要自信,至少看上去要如此。不要不好意思,因為你並不孤單。

除了心態方麵,充分的準備也可以讓我們變得自信。

以前,如果是在我不熟悉的城市做講座,我會很緊張。一邊穿梭於車流中,一邊看著地圖尋找陌生的地址,這對我的神經來說,真是極大的考驗。後來,我學會了一個更好的辦法,我會在研討會的前一天到達,然後晚上駕車去研討會所在地轉一轉,探探情況,以免第二天遭遇交通阻塞。我會選擇最佳路線,找到合適的停車地點。如果是在一家賓館舉行研討會,我就會進去,找到第一天將要使用的會議室。整個過程用不了太久,但是第二天的感覺就會完全不同。充分的準備會減輕我的壓力感。

可以說,充分的準備是讓交談更為順利的最簡單的方法,預先思考得越多,你就越自信。

不管你處在何種水平,都有進步的空間。堅持下去,時間長了,你就會養成事先充分思考和準備的習慣。

永遠對他人充滿好奇

羅馬詩人賀拉斯曾說過:“當我們對他人感興趣時,他人才會對我們感興趣。”

美國成功學導師卡耐基也說過:“與其花兩年時間讓他人對你感興趣,不如花兩個月時間真正對他人感興趣,這樣會給你帶來更多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