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怎樣記錄領導講話?(1 / 1)

怎樣記錄領導講話?

公務員實務·重要的是創新與執行

作者:馳恒

我是區直機關的公務員。每次開會,除了要關注會務細節之外,還有一件大事就是記錄領導的講話。

開會前,我常要挑燈夜戰,準備好署名為“供領導參考”的講話稿,並呈遞給領導審閱。會議順利召開隻是完成了我的一小半工作,到了會議後期要迎來“高潮”——領導講話,那時候,我一定要打起十二分的精神豎起耳朵聽。因為會議結束後,我還要負責整理領導的講話。

正因如此,當領導在台上發言的時候,台下的我既要check領導的講話與講稿間的差別,也要隨時做好領導脫稿發言的記錄工作。此外,我還要通過領導的語調、輕重音、麵部表情和肢體語言來充分“領會”領導發言的話外音,這可以為我下次寫稿做準備,說白了就是了解領導最近關注的工作重點。

過去沒有錄音筆、智能手機,做會議記錄就好比是一台“人肉記錄機”。說“奮筆疾書”真是一點也不誇張。盡管如此,記錄的速度還是趕不上領導在台上發言的速度,老同誌對此自有秘訣:先概括領導講話的主要內容,然後摘寫提綱性的話語,會後再進行補充。為了避免遺漏領導講話的要點,有時候往往需要辦公室的幾個同誌一同記錄,一起校對。

剛幹這份工作時,就有機關老同誌就給我“敲木魚”:A領導在某個會議上的發言引用了一串數字,會議記錄者一不留神把一個小數點位置標錯,數據就這麼無緣無故地放大了100倍。之後他在撰寫新聞稿時也沒校對,繼續使用錯誤數據。萬幸的是,在簽發前被辦公室領導發現,避免出現重大政治差錯。每當提起這件事,老同誌總會邊搖頭邊感歎,“伊還算‘額骨頭’高,儂可千萬要當心哦”。

如今科技發達了,作會議記錄也比過去方便許多。一般來說,錄音筆是開會的標配,但千萬不能認為有了它就萬事大吉了。會後整理錄音時,同樣需要細心費時,特別是當發言領導“開啟”即興脫稿模式的時候。

領導脫稿講話的原因,極少數情況是因為辦公室準備的稿子不合他的“口味”,多數情況是為了將會議開得更熱烈、更輕鬆。領導脫稿發言往往更家常化、口語化,以舉例子、列數字為主,倒更像是幾個朋友之間的聊天。

這幾年會開多了,也見識了不少領導的即興發言,套用現在流行的大數據分析,我還真發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脫稿發言的內容與領導本人的成長背景有不小的關係。

有理工科專業背景的領導在講話時喜歡羅列數據對比現在與過去,特別是涉及到評價部門工作優劣的時候;有文史類專業背景的領導講話時總喜歡引經據典,通過“掉書袋”的方式傳達他的想法;在企業工作過的領導,講話風格看似謹慎,其實很穩重,看得出本人不愛冒進愛實幹;而有過教育係統經曆的領導,講話時總能激情澎湃,調動起台上台下的氣氛,會場效果往往不錯。

如果碰到了領導即興發言,如何“準確”與“恰當”地記錄也算是一門大學問。

首先是正確。要把領導會上類似“這個”、“那個”的口語刪掉,保證記錄稿的行文流暢。

如果說還有啥要注意,那就是把與會議無關的話語刪去。記得某次會議開到中午還沒結束,B領導決定先去機關食堂吃午飯。於是他說:“阿拉先去吃飯,飯後繼續開,大家講好伐?”這句語被我的同事一五一十地寫在會議記錄稿上。辦公室領導看到這句話,真是哭笑不得。

第二點最關鍵,要突出領導發言的“亮點”。什麼是亮點,這需要經驗與“悟性”,也要針對不同領導開不同“處方”,很難有所謂的規律可循。

我曾經參加過一個黨務工作會議,B領導做總結發言,他沒有照念我準備的發言稿,而是拋開會議議題,大談自己在基層碰見的趣聞軼事,本來沉悶的會場倒也一下子活躍了不少。事後在整理時講話時,我覺得有些段子與今天議題不合,於是大筆一揮全部刪掉了,補上了一段B領導曾說過的、符合本次會議主題的發言。

當我將這篇自認為花團錦簇的整理稿交給辦公室領導審閱時,領導問我,“為何少了那一大段?”我告訴他理由。他唉了一聲,“會議的議題偏理論,有點枯燥,××同誌(B領導的名)的案例很生動,不僅活躍了會場氣氛,還能讓與會同誌更好領會講話精神,很重要嘛,這樣會議的效果才會好嘛”。聽完,我茅塞頓開,明白了大領導的講話藝術以及部門領導的領會能力。

之後,當我碰見這種情況時,就會問領導講話的關鍵在哪裏,努力把領導講話的精髓寫在記錄稿中。

工作這麼多年,我也常常在反思,做好會議記錄確實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但如何與會議本身相結合,讓每個會都開得不形式主義,真正起到傳達精神的效果,值得思考。

(摘自《上海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