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慮症亦是福分

關係

作者:徐勇

焦慮症是當今社會最多發的精神疾病。《大西洋月刊》講述了一個典型的焦慮症患者的人生曆程:從兩歲開始便出現了各類恐懼症(幽閉恐懼症、飛行恐懼症等等)的症狀,10歲開始接受精神醫師診療,嚐試過心理指導、集體治療、冥想和自我救助等辦法,也服用過各類藥物,但收效甚微。

盡管不了解的人可能認為焦慮症是意誌脆弱的產物,但事實上,人類曆史上偉大的表演者們也可能罹患這種疾病。在其職業生涯後期,芭芭拉·史翠珊患上了嚴重的演出焦慮症,乃至於在長達27年的時間裏,她都不肯在大的公共場合表演,隻願意在私人俱樂部和慈善活動上演唱。同樣受困擾的還有印度“聖雄”甘地,當他一開始作為律師出庭時,甚至緊張得一句話也說不出。美國《獨立宣言》起草者托馬斯·傑斐遜也是如此,所以他當上了總統之後,除了就職演說之外,他也沒有做過任何公開演講。

到目前為止,人類仍未發現能夠徹底治療焦慮症的方法。然而,雖然焦慮症會讓人感到不快樂,但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說,焦慮症也是一種福分:有焦慮症的人通常會更常自省,對情緒的感知也更為敏感,所以往往能把自己的工作做得更好;尤其是在藝術領域,焦慮症往往與天賦相伴,如果處理得好,就能夠把焦慮轉換成前進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