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老外漢語容易不容易
文苑
作者:弱水
從來不會主動與人說“教老外漢語容易不容易”的問題,但因為從事對外漢語的工作,經常會有人問:“劉老師,教老外漢語容易吧?”你聽,是“容易吧?”,不是“容易嗎?”,那語氣顯然是說容易。更有甚者,說得更直截了當:“教老外漢語還不容易!”標準的反意疑問句,不僅說容易,還加強了語氣。是啊,從小就稔熟於心的語言,標準的普通話,再加上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底子和伶牙俐齒,要說教老外漢語不容易還真不容易!說不容易,還真怕人家撇嘴說:“你真會做秀!”
想想也是,在人們的想象中,教老外漢語就像教幼兒園的孩子一樣簡單。你說:“你好!”他們學:“你好!”你對他說:“認識你我很高興。”他對你說:“認識你我也很高興。”還有啥容易不容易的,人人可教之。
真這樣嗎?告訴你一個例子,自己判斷吧。
一天,給大三的學生上課,課文的題目是《萬裏長城》,其中講了“孟薑女哭長城”的故事,學生學得饒有興致。課文裏說:“孟薑女走過萬水千山,好容易到了長城。”我隨口習慣性地說:“孟薑女走過萬水千山,好不容易到了長城。”反正這裏“好容易”和“好不容易”,都表示不容易、很難,沒什麼區別。但轉念想,學生一定不知道,於是問:“好容易到了長城”和“好不容易到了長城”意思一樣不一樣?果然,不出所料,十幾個學生,絕大部分說不一樣。
在他們看來,“好容易”是很容易、不難的意思。那麼,“好不容易”當然就是不容易、很難的意思。最後有一兩個說意思一樣的,容易或不容易,難或不難,但我知道他們是看我的表情懵的。於是,我得意洋洋地告訴他們:“好容易到了長城”和“好不容易到了長城”都是很難、很不容易到了長城的意思。“啊?!”他們很吃驚,但懂了,也會了,還覺得漢語怪有意思的,肯定和否定竟然意思一樣。
下課時按計劃讓他們寫一篇介紹羅馬尼亞著名建築的短文,順便額外地讓他們分別用“好容易”和“好不容易”各造3個句子。不錯吧?容易吧?“教老外漢語好不容易”!
第二次上課,一看學生交上來的作業,這個好容易的問題變得不容易起來。
諸如“我好容易有了件新衣服”、“我好不容易上了大學”這些表示不容易、很難、用對的句子就不說了。還有“我很好不容易”、“我非常好容易”這些病句也不說了。就說下麵的句子吧。
“這次漢語考試好容易,我隻得6分。”
“好容易的一件事,我做了很長時間。”
我一看,麻煩。我心裏清楚,寫這些句子的學生,一定是在表達:“這次漢語考試很難,我隻得6分。”“很難的一件事,我做了很長時間。”而實際上,這裏“好容易”又明明是很容易、不難、簡單的意思,不再是上節課講的不容易、很難的意思了。
好,問題出來了。“好容易”一會兒表示很難,一會兒表示不難,那麼,“劉老師,請問,什麼時候它表示很難,什麼時候它表示不難?”
告訴學生說“漢語就是這樣的習慣,你一句一句地記吧,記得多了、習慣了就會了”嗎?告訴學生說“這個問題很複雜,別問這麼多,先知道有這樣的用法就可以了”嗎?顯然,這樣的回答是糊弄老外。顯然,這樣回答你不配做對外漢語教師。
仔細想想,我們從來不考慮這個問題,從來不問為什麼,也從來不會用錯,幼兒園的孩子都會。可一個好的對外漢語老師,就得告訴人家一個基本可循的規律。不然,就像“中國隊大勝美國隊”和“中國隊大敗美國隊”都表示中國隊贏了、讓老外一頭霧水一樣。你中國人咋那麼厲害,“大勝”、“大敗”都是你中國贏,這古老、神秘的語言弄不懂,沒法學。
於是,開始查資料,認真思考這個問題,看如何才能給學生講清楚。沒想到,一個看似簡單的“好容易”、“好不容易”的問題,竟讓我熬了一晚上的時間。
請看《現代漢語詞典》2002年增補本第502頁:“……在‘容易’前麵,用‘好’或‘好不’意思都是否定的,如‘好容易才找著他’跟‘好不容易才找著他’都是‘不容易’的意思。”如此權威的詞典,也沒有說“好容易”有時也表示很容易、不難的意思,也沒有說清楚什麼時候它表示不容易、很難,什麼時候它表示很容易、不難。想給學生講清楚,自己琢磨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