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去”

新聞·專題

作者:高靚

10年來,中國同世界聯係更緊密,中國國際地位和國際影響顯著提升。“走出去”戰略,在中國共產黨十六大以來中國改革開放的進程中留下濃墨重彩。

從企業“走出去”發展外向型經濟,到文化“走出去”提升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中國以更廣闊的視野觀察世界、思考自身,不斷拓展對外開放的新空間。中國教育“走出去”,是中國共產黨和政府在新形勢下高瞻遠矚、著眼全局作出的判斷。

當我們的國內生產總值躍居世界第二、貨物出口額躍居世界第一,當我們迎來八方賓朋成功舉辦奧運會、世博會,當我們日益成為世界經濟的重要貢獻者與世界和平穩定的重要參與者,培養“大批具有國際視野、通曉國際規則、能夠參與國際事務和國際競爭的國際化人才”成為時代賦予教育的重要使命。

當掌握漢語在很多國家開始意味著就業機會,當中國元素日益成為世界符號,當越來越多的人希望了解中國的教育經驗時,“走出去”成為世界賦予中國教育的重要職責。

目前,我國已與近194個國家建立教育交流合作關係,與俄羅斯、美國、英國、歐盟等國家和地區建立人文交流高層磋商機製,與39個國家和地區簽署了學曆學位互認協議,截至2011年底,以留學身份出國,在外留學人員超過142萬人,遍及100多個國家和地區。教育在國家“走出去”戰略中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

走出去,為了更好地回來

2012年9月一個普通的周末,北京賽特飯店一層人頭攢動,“全球100所著名院校招生巡回展”在此舉行。陪女兒前來谘詢的劉先生感慨:“我們那時候,留學機會如同鳳毛麟角,現在的孩子,出國學習很容易。”一個普通家庭的兩代人,分明感受到中國教育“走出去”的大潮。

經濟的發展,社會的進步,無不是人在起作用。麵向世界,參與國際競爭,離不開“具有國際視野、通曉國際規則”的人才。閉門造車,培養不出國際化人才。早在改革開放之初,鄧小平就對出國留學作出了明確指示。伴隨著國力提升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出國留學呈現出新的態勢。

回溯到這一切的起點。2003年,國家留學基金委公布的公派留學規模為3025人,增幅達31.5%。此前多年,公派留學的選派人數每年保持在2300人左右。同年,教育部發出《關於簡化大專以上學曆人員自費出國留學審批手續的通知》,破除了自費留學的一道“門檻”——不再向自費留學的高校在校生及具有大專以上學曆但尚未完成服務期年限的各類人員收取“高等教育培養費”,不再進行“自費出國留學資格審核”。同年,中國教育還釋放出另外一個強烈信號——設立“國家優秀自費留學生獎學金”。

在教育對外開放的進程中,中國展現出一種不同以往的開放和自信。“支持留學,鼓勵回國,來去自由”,這一重要方針得到進一步落實。以公派出國留學為主導、自費出國留學為主體的工作格局進一步形成。據統計,近3年年均出國留學人數增長達23%。2012年國家公派留學規模創下了16000人的新紀錄。

提升的不僅是規模,也有質量。“選派優秀學生到國外一流高校、專業,師從一流的導師。”2007年,國家推出“建設高水平大學公派研究生項目”,每年選派5000名研究生,到國外高等院校接受聯合培養或攻讀博士學位,足跡遍布哈佛、牛津、斯坦福、普林斯頓……

擴展的不僅是範圍,也有內容。“到國外進行課程學習、畢業設計,或赴國際組織、企業、實驗室實習。”2012年,國家推出“優秀本科生國際交流項目”,每年選派1000名大學二年級以上的優秀大學生,將滿足國家重大需求的創新人才培養起點大大提前。

走出去,不僅需要邁出自家門檻,也需要鋪平一條道路。從國家間的學曆學位互認到學校間的學分互認,莫不是這樣的“鋪路工程”。據不完全統計,從1988~2003年的15年間,與中國簽訂學曆學位互認協議的有17個國家,基本都是發展中國家。從2003~2012年的10年,簽署協議的國家增加到39個,越來越多的發達國家涵蓋其中。這從一個側麵反映了世界對中國國力提升和教育質量提高的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