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奮鬥不息是我人生的寫照(1 / 3)

奮鬥不息是我人生的寫照

新聞·專題

作者:楊宇 劉曉蕾 曹吉吉

我在工廠、企業工作過,後來出國留學,在國外的公司任職,現在又回國工作。比起之前的幾個階段,我更喜歡現階段的工作和生活,因為從大的角度講,現在做的工作將來能夠為科學界和整個人類社會作更多的貢獻,我感覺這會更有意義。——裴誌超

從零開始的留學經曆

感謝《神州學人》雜誌多年來一直對我們海外留學人員的關心、支持和鼓勵。我是2000年到瑞典留學的,在瑞典期間我搬了好幾次家,每次都夾著一大箱《神州學人》雜誌,走到哪裏就搬到哪裏。我最喜歡看雜誌裏的人物欄目,因為它介紹了海外留學人員的奮鬥足跡,對我激勵很大。我的經曆確實豐富,也很複雜,到現在取得了一些來之不易的成績,這與《神州學人》雜誌人物專欄裏介紹的留學成功人士的事跡對我的激勵也是分不開的。

1988年我從鄭州大學化學係本科畢業,一直到2001年,13年沒有做過科研。這是我繼續求學和做研究工作遇到的挑戰。很多人都是本科畢業或研究生畢業後馬上出國留學,他們的學業和科研基本沒有中斷,是有連續性的。而我大學畢業後的13年間,大部分時間在工廠工作,做過工段長、車間主任、廠長,後來又在一家高科技公司任工程師,都是與科研學術無關的工作。

直到2000年我出國,情況開始有了轉變。當時我夫人到瑞典隆德大學做博士後,我以陪讀的身份和她一起到了瑞典。那時我的專業和英語都快荒廢了,但我不想無所事事,就想到了做研究誌願者,於是我在隆德大學裏不停地發郵件,終於是功夫不負有心人。大學裏生物化學專業的一位教授正好想找一個學過有機化學的人當助手,因為我學過有機化學,於是就叫我去做誌願者。剛開始語言不行,我就用肢體語言,沒有報酬,我做得也很快樂,因為我終於撿回了久違的專業。過了一段時間,教授覺得我各方麵還不錯,就給了我一個碩士課題。完成碩士課題後,2002年我又獲得了去瑞典皇家工學院攻讀博士的機會。這段經曆也很坎坷。

我讀博的導師當時剛剛拿到瑞典皇家工學院的助理教授位置,我是他的第一個學生。我們倆很有意思,我在科研方麵沒有經驗,他帶學生沒有經驗,我們倆幾乎都是從零開始,頭2年幾乎沒做出任何成果,我們都很著急。那時我感到身上的幹勁很足,每天很早上班,晚上10點左右才回家。從我家到辦公室將近2個小時,路上至少要倒2次車。那段時間我夫人在丹麥工作,我一個人在斯德哥爾摩,還要帶著上小學的孩子,平時接送他上下學,周末的時候就把孩子帶到辦公室,我自己去實驗室做實驗。

就這樣到了2005年,我發的文章就比較多了,影響因子也較高,還因此獲得了該年度“國家優秀自費留學生獎學金”。記得當時我們那批在瑞典的獲獎者還排了名次,我排在第一位。2006年4月,中國駐瑞典使館教育處舉行了頒獎儀式,我代表獲獎人員發言,除了感謝國家對我們自費留學生的肯定和鼓勵,還當場宣布把5000美元獎金捐贈給我的母校河南省武陟縣大虹橋鄉中學。2006年年底,我趁回國參加首屆“春暉杯”中國留學人員創新創業大賽的機會兌現了自己的諾言,專程趕往家鄉的母校捐款。直到現在,我還和母校保持著聯係,他們每年寒假前會發一次獎,還取名為“裴誌超獎學金”。我認為,這筆錢雖然不算多,但如果捐獻給家鄉的中學,設立助、獎學金,意義會更大。一可以用於資助貧困學生,幫助他們完成學業;二可以獎勵成績優秀的學生,激勵他們成為國家未來的棟梁,這是難能可貴的。所以我感覺這筆錢用在這裏價值更大。

說到“春暉杯”創業大賽,我參加了第一屆,並且獲了二等獎。這源於我萌生已久的創業想法。做科研大概有兩個方向,一是搞基礎理論研究,可能在若幹年以後對社會貢獻很大;二是應用型研究,可以把研究成果直接運用到工農業生產中去。因為我之前有多年在工廠和企業的工作經曆,博士畢業後我又在瑞典Attana生物傳感器公司任高級研究員和生物芯片研發部經理,所以我想嚐試一下第二條路。恰逢教育部為海外留學人員搭建了“春暉杯”這個平台,讓我有機會接觸了很多國內的企業和創業園,也充分了解了國家為鼓勵海外學子回國創業而實施的一係列優惠政策。但這之後,我逐漸放棄了自己創業的想法,決定還是走科研的道路。

我在瑞典皇家工學院化學係做的是糖化學生物學領域的研究。眾所周知,蛋白質、核酸和糖是三大生命物質,科學家們對蛋白質和核酸的研究已比較多,而糖的研究起步比較晚,當時剛成為熱門研究領域,所以我的導師給我選了有關這方麵研究的博士課題,是關於糖化合物的修飾合成及其在生物領域的應用研究工作。例如,我做的是糖芯片,就是把糖分子固定在芯片表麵上,然後讓溶液中的蛋白流動經過芯片,和糖分子相互作用,用石英晶體微天平可以測出相互作用的強弱,以及結合的快慢。打個比方,麻醉藥和安眠藥的功效各有不同。麻醉藥起的效果是越快越好,時間越長越好,安眠藥的藥效也要維持在幾個小時之內,這其中就有藥分子的結合與分離的作用。安眠藥的藥分子如果永遠不分離,病人就醒不過來了。相反,麻醉藥的藥分子如果分離太快,也會給病人帶來很大的痛苦。我所做的研究就類似於這種相互之間的結合與分離的動力學研究,這對於了解藥物在體內的生理過程和藥物的研發是非常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