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父母的,都有望子成龍的期望。為了孩子將來出人頭地,父母就要孩子從小開始打基礎,不能有丁點兒差錯,一旦孩子出現了不好的行為傾向,立刻如臨大敵,馬上開始了說教、批評等。
一邊是板著臉孔不停說教的“陌生”父母,一邊是和藹慈祥、日日相伴的祖父母,孩子自然就會主動疏遠父母,躲在祖父母的庇護下。即使父母想管教孩子,也多數礙於祖父母的維護和偏袒而不了了之。
4.不當的溝通方式引出彼此的不滿和怨恨
一看到孩子身上有很多壞毛病,如任性、自私、哭鬧不止等,父母又氣又急,立即就要糾正他,沒有顧及祖父母的感受和麵子。老人家那麼辛苦地帶孩子,你們一照麵就說孩子這個不好,那個不對,這不是變著法的責怪他們沒有教好嗎?你和婆婆的爭執也好,先生和父親的較量也罷,每次都因為老人家的阻撓而都铩羽而歸。這些都是不當的溝通方式,不僅解決不了孩子的問題,還會造成大人間的衝突,引出很多不滿情緒。結果教育孩子的目的沒有達到,反
而使得兩代人之間的矛盾進一步激化。尤其你提出要把孩子送到幼兒園,一下
子就奪走了他們的心肝寶貝,否定了他們的所有辛苦付出,他們怎麼能不怨恨你呢?
三大技巧解決教育問題,恢複家庭幸福
看來要想教育好孩子,也不影響家庭的和諧幸福,的確是一門學問呢。趕緊來學一學,如何有技巧地解決這些問題。
1.解決教育觀念的差異化問題
第一,全家一起學。解決教育觀念的差異化,父母、祖父母等撫養者的知識和觀念更新最關鍵。改變祖父母某些陳舊觀念,彌補父母的育兒經驗不足,解決“婆說婆有理,公說公有理”的紛爭,緩解緊張的家庭氛圍,豈不是一舉三得!
第二,引入專家和權威的理論。要想改變祖父母的固執,光憑你們小年輕的勸說是沒有用的。鼓勵他們多學習新知識,多帶公婆參加一些育兒課程,借用專家和權威的理論來引導公婆轉變教育觀念與方式。
第三,協商處理,統一認識。祖父母的愛偏於“慈”和“寬”,注重給孩子自由寬鬆的環境;而父母的愛則偏於“嚴”,更注重孩子知識積累、智力培養及個性和道德品質發展,給孩子更多的約束和規範,讓他循規蹈矩。
因此形成一致的教育理念非常重要,避免孩子在大人的爭執中無所適從,也防止孩子利用這種分歧要挾父母或者祖父母,引發更多的問題。
2.以父母教育為主,改善親子間隔閡
第一,改變教養的模式。以父母陪伴教育為主、祖父母協助的形式來教養孩子才是最佳的選擇。父母的陪伴和教養對孩子的將來至關重要,應主動承擔教養的責任。畢竟父母是孩子最重要的親人,請不要以忙為借口,把對孩子的教育權、撫養權完全交給祖父母。
第二,加強親子間交流。即使工作再忙,也盡可能多陪陪孩子,每天都和孩子保持聯係,哪怕是抱著孩子哄哄,陪他玩遊戲,睡前講講故事等,對於孩子來說,這些才是“真正”的父母。
父母的愛對於孩子的自我建構是非常重要的。基本上要保持每天和孩子在一起1-2個小時,並且是積極的、溫暖的、充滿愛的交流。善於利用空閑時間和孩子交流,節假日、雙休日不妨放下工作,和孩子一起參加些親子活動,比如親子班等,在活動中增進感情。
3.設立界限,適當關愛
第一,設計界限。祖父母應分清愛與溺愛,畢竟他們與孩子接觸的時間最多,影響也最大。如果自己都界限不明,是沒有辦法給孩子樹立良好的榜樣的。一旦超出了愛的範圍,就停止對孩子的包容和放縱,如涉及玩遊戲或者挑食等問題,就一定要控製好“度”的問題。要充分考慮孩子的需求,也要注重規則的約束,否則,沒有規則的環境會造成孩子心理和行為的退化。
第二,陽性強化,糾正不良的行為。孩子的習慣行為多來自於對撫養者的模仿。發現孩子有不對的地方了,正確的做法是以自己作為榜樣,積極鼓勵孩子模仿正確的行為,並給予適當的獎勵。這樣不良的行為逐漸會消退,正確的行為因為不斷被強化而形成習慣,被保留下來。
第三,適當關愛,鼓勵孩子獨立發展。請不要為了獨占孩子的愛而過度保護。孩子是獨立的人,需要有獨立的發展空間和自由。積極創造機會多鍛煉孩子,讓他有更多的機會接觸外界環境和人群。現在的孩子都太幸福了,很少有吃苦的機會,可以給他製造些困難,引導他自己思考,獨立解決問題,幫助他更好地成長。
4.改變溝通方式,取得公婆諒解
第一,感謝祖父母的付出。祖父母對孩子無私的愛和付出,每時每刻的關注和照料,可以說是很多年輕父母都比不上的。這些給到孩子的安全感和心理支持,彌補了家庭中父母缺失的問題,請一定真誠謝謝他們。有了他們的支持,你們才可以無後顧之憂,全身心投入工作和事業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