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先生:公正、人生觀、出發點不同
在家庭中,先生起著十分重要的潤滑作用。發揮得好,則可以加強婆媳之間的情感聯係;反之,則容易成為矛盾的焦點,出現“兩麵受敵”的困境。誰叫先生是唯一的評判人、調解人呢?
麵對著母親或者妻子的訴苦大會,作為兒子兼丈夫,要學會做人,左右逢源。為了維係雙方的關係,能受氣,賠笑臉,編瞎話,這些都是必不可少的生存技能。
先生可以幫助婆媳進行心理溝通。例如,關於婆婆的事情,過生日之類的,多叫妻子出麵送禮物等,這些策略都有助於婆媳之間的情感交流。婆媳之間發生矛盾時,兒子可以起疏導作用。由於婆媳之間的隔閡往往不容易消除,通過兒子從中周旋,可以消除心理屏障,使婆媳和好如初。
既然是大家同住一個屋簷下,就需要三個人都改善自身問題,努力做到和平共處、齊心協力地共同維護好家庭氛圍。如果處理得好,婆婆和媳婦各自“愛屋及烏” ――婆婆因愛兒子而愛媳婦,媳婦因愛丈夫而愛婆婆,各得其所,關係就會融洽。但是如果處理不好,則婆媳之間會出現裂痕,難以彌補。
如果在婚姻家庭方麵碰到了困難,能進行一下這方麵的婚姻家庭指導是非常必要,也是非常好的。
教育孩子的大規模戰爭
我和老公結婚兩年就有了孩子。產假過後我開始上班,帶孩子的任務落在了公公和婆婆身上。兩位老人把孫子當寶一樣,每天一起床就開始給小孫子忙乎吃喝,準備玩具。
可時間久了,孩子變得不聽話了,新玩具玩不到一星期就又要買新的;孩子不想吃飯,老是鬧著去吃肯德基,婆婆也由著他。我總勸說婆婆不要這樣慣他,而且那些東西沒有營養。可婆婆總是不聽,一聽我勸,就生氣反駁說:“又不是就咱一個孩子吃,那麼多大人還成天吃西餐呢,怎麼都沒說不健康?”我看她一生氣,也無法再說什麼。
老人對孫子的愛有些過了。後來我發現自己每次糾正孩子的錯誤,婆婆總會為他開脫。現在孩子也一見我就躲,我心裏就又氣憤又委屈。我和婆婆的關係日趨緊張,婆婆為什麼不理解我呢?
老公很讚同我的看法,可每次剛一張嘴,就被公公給壓住了,甚至連瞪一眼兒子,公公都會跟他急。老公很納悶,早年冷硬的父親怎麼會對孫子如此溺愛。以前隻要老公做得不對,他就一巴掌上來。現在卻變得溫柔起來,什麼都由著孫子。
這樣下去,寵愛變成了溺愛,這樣的教育方式會影響孩子一生的呀!我讓老公給兩位老人傳話,要麼改變教育方式,要麼盡早把孩子送到托兒所。接到消息,兩位老人頓時心生怨氣,他們覺得自己對孫子那麼好,卻還惹得我們不滿意,兩位老人和我之間的隔閡也越來越大了。
忙於發展事業,你們將孩子交給父母代為撫養和教育,這種現象我們稱為隔代教育。都是為著 “疼”孩子,本來是一舉三得的好事,可你們家裏卻
鬧得不可開交,彼此心裏都不痛快。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多重矛盾導致兩代人出現隔閡和怨恨
1.教育觀念的差異造成兩代人摩擦不斷
隨著時代的飛速發展,祖父母和父母之間的教育觀念存在著巨大的差異。
父母們雖然年輕,可多數受教育程度較高,對孩子的飲食、教育都非常關注,覺得孩子不管不成器,一定要從小培養。而祖父母多數思想陳舊,比較死板,沒有受過太多教育,憑著自己的那點兒經驗來教育孩子;再加上自己早年受過不少苦,對孩子就倍加嗬護,生怕孩子摔著、碰著。他們覺得現在條件好了,孩子想吃就吃,想玩就玩,千萬不能委屈了他們。至於教育,那是以後讀書的事,歸老師管,現在孩子還這麼小,寵著點也沒有關係。
圍繞著究竟是父母對還是祖父母對的爭執,原本教育孩子的問題卻逐漸演變成了大人之間的拉鋸戰,家裏摩擦不斷。這些差異對孩子的成長也帶來了很多負麵影響。
2.過度補償心理下的溺愛造就了 “問題寶寶 ”
中國有句俗話叫“隔代親”,說的是祖父母好不容易抱上了孫子,自然愛若珍寶,比對自己的親生子女更甚。他們年輕的時候生活艱苦,沒有給子女很好的照料,現在自己年邁、來日無多,很容易產生一種過度補償心理,把對子女及對孫輩的愛和自己的全部精力都集中到孫輩身上,過於心疼孩子,對孩子言聽計從,百依百順。
孩子在祖父母的溺愛中徹徹底底成了家裏的“小皇帝”,變得任性和自私,自理能力差、事事依賴大人。較同齡人來說,他難以形成獨立的個性,心理發育和自我成長都較慢,或出現不同程度的發育遲緩,成了典型的“問題寶寶”。
3.過於忽視或嚴厲管教加重孩子的問題行為
你和先生都是“上班族”,平時很少有時間和孩子相處,時間一長,和孩子也有些生分,孩子就會產生被拋棄的感覺,變得缺乏安全感。有時為了獲得更多的關注,他可能出現更多的問題行為,讓父母頭痛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