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毛澤東外孫孔繼寧:“紅色平民”生活(1 / 2)

毛澤東外孫孔繼寧:“紅色平民”生活

特別策劃

孔繼寧,1962年出生在中南海,他是毛澤東之女李敏的兒子,外孫輩中唯一與毛澤東有過接觸的人。孔繼寧是毛澤東第三代後人中最年長者,現任東方昆侖文化傳播有限公司董事長。

外孫輩中唯一與外公有過接觸的人

2007年8月1日,為紀念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80周年,中央電視台和湖南衛視開始播出紀錄片《父輩的戰爭歲月》,由孔繼寧擔綱主持。而這名主持人還有一個“特殊的身份”:他是毛澤東之女李敏的兒子。

“在毛家的孫輩中,我是年齡最長的,也是外孫輩中唯一與外公有過接觸的人。盡管接觸不是很多,但他的教誨和熏陶卻一直影響著我的人生之路。”孔繼寧點燃一支煙,神態極像當年的毛澤東。孔繼寧說,童年時,他對外公的感受和其他老百姓一樣,覺得毛主席是口號裏呼出來的偉大領袖。

1962年10月,孔繼寧出生在中南海。孔繼寧出生那天,毛澤東聞訊高興地說:“我70歲官升一級啦!”那年,毛主席正好虛歲70,升為祖父級。毛家已有很多年沒有孩子的哭聲了,對於毛家的這個長外孫,毛澤東極為喜歡。“我的名字還是外公和爺爺共同起的。”孔繼寧說,爺爺認為馬、恩、列、斯幾位偉人裏,比較適合人們習慣的還是選列寧的“寧”字好,漢字裏還有“寧靜、安寧”的意思。“母親告訴我,外公了解了爺爺的想法後,高興地說:‘好,就叫他長大繼承我們的事業吧,這叫後繼有人,就取名繼寧吧!’”

繈褓裏的孔繼寧對外祖父的喜悅自是渾然不覺,後來他從母親李敏的自述《我的童年與領袖父親》中了解到:“父親工作累了,順腳就去看看小外孫,抱抱、親親、逗逗小家夥。繼寧長得虎頭虎腦,不哭不鬧,笑起來尤其可愛。父親平時就喜歡孩子,現在更像所有的老人一樣隔代親,特別愛和繼寧玩。”

“現在讀到這些文字,我感到特別溫馨。”孔繼寧說。

對外公印象生疏

然而天倫之樂並沒持續多久,孔繼寧還不到一周歲時,全家就不得不搬出了中南海,來到兵馬司胡同,一間住房,公用的廚房,從此過起了普通人的生活。至今當有些人得知孔繼寧的身份後驚訝地表示:“你很平易近人,原本以為你會高人一等。”他自己卻不以為然:“我本來就是在老百姓當中長大的。”

在孔繼寧童年的記憶裏,他對外公毛澤東非常生疏——他太小了。在七八歲時,由於父母總不帶孔繼寧去見外公,他就跟他們打賭:如果他戴上了紅領巾,父母就一定要帶他去中南海。

小學一年級,孔繼寧如願以償戴上了紅領巾。回到家,他興高采烈地對父母說:“我戴上紅領巾了.該帶我去見外公了吧!”這一次,父母帶著他去了中南海,可當時,毛澤東在開會,由周總理陪他們一家吃了一頓飯。

孔繼寧6個月大時,就被抱到了獨自住在上海的賀子珍身邊,給她帶去無限快樂。

“我對外婆賀子珍有特別深厚的感情,我的童年就是在外婆身邊度過的。”孔繼寧幸福地說,“隻要是我跟外婆在一起拍攝的照片,她老人家就都是笑著的。”

孔繼寧清楚地記得,他與外婆家一位工作人員的孩子同月出生,外婆就經常讓人家把孩子抱來,說:“跟咱們家寧寧一塊兒稱一稱,看誰重!”稱完如果發現他比那孩子輕,外婆就不幹了,一定會在接下來的幾天裏讓他好好吃飯,直到下次再稱時比那個孩子重了才心滿意足。

長大一些孔繼寧就知道,外婆身體不好,不僅不能讓外婆為自己操心,還要盡量逗外婆開心。有一次,孔繼寧發現賀子珍悶悶不樂,他就找出賀子珍從蘇聯帶回來的西服穿上,再找根綁窗簾的天鵝絨帶子係在脖子上充當領帶,扮演起西哈努克親王,還像模像樣地在外婆麵前走來走去。賀子珍猛然看見他,居然開心地哈哈大笑起來……

孔繼寧從小接受的教育是:夾著尾巴做人。他從不說自己是誰的後代。

1976年外公去世,孔繼寧在學校無故缺席半個月,其身世才由猜測轉為證實。“和同學們交往,他們不知道以前,我們相處得非常知心,可當他們知道後,我明顯地感覺到他們的疏遠,這讓我特別難受。”外祖父頭上的光環讓年輕的孔繼寧還有些不知所措。

“我跟我妻子當初認識一年她也不知道我的家庭背景,還以為我們就是北京的一戶普通人家。她的父母都是知識分子,講究門當戶對,不願意高攀,我了解到他們這種想法就更不願意說了。後來他們知道後果然不太高興,我妻子做了很多思想工作才做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