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毛澤東外孫女孔東梅:“紅色名媛”的別樣人生(1 / 3)

毛澤東外孫女孔東梅:“紅色名媛”的別樣人生

特別策劃

孔東梅1972年出生,母親是毛澤東的長女李敏,父親是孔從洲將軍之子孔令華。孔東梅2001年創辦了北京東潤菊香書屋有限公司,2011年嫁給泰康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陳東升。

早早就學會獨立

孔東梅是毛澤東的外孫女,也是毛家第三代裏唯一的女孩。其母親是毛澤東與賀子珍的女兒李敏,是賀子珍為毛澤東所生的六個孩子中唯一留在身邊的。1959年,李敏和丈夫孔令華,在父親毛澤東的主持下舉行了婚禮,1972年孔東梅出生在上海,這時外公已是晚年。母親李敏把她的照片送給毛澤東看,希望能為孩子取個名字,沉思良久的毛澤東說:“就叫東梅吧。東是我的名,而梅是一個很好的名,是我生平最喜歡的。”

遺憾的是,在孔東梅4歲的時候;毛澤東就離開了世界,他也一直沒有親眼見到照片上那個乖巧可人,和他一樣下巴長了一顆痣的外孫女。

有很長一段時間,孔東梅不知道如何與自己的身份和諧共處。6歲以前,她一直和外婆賀子珍住在上海湖南路262號(現為湖南別墅)的大院子裏。在那個家中,外婆賀子珍度過了從新中國成立後直到患病住進華東醫院的幽居歲月,她的童年就在外婆的懷抱中度過,一天天長大。直到外公去世,小東梅都沒來得及見上外公一麵,隻是依靠照片和想象來勾畫毛澤東的形象。這一點和幼年時的母親李敏很相似。

“記得那時放學回家,門鈴太高夠不著,每次我都要用書包墊腳才行。在我的童年記憶中,那個院子非常大,還有假山。我和外婆在花園裏種了四棵橘子樹,每年都可以收獲橘子;還有桃樹,枸杞子樹等等。”每當孔東梅想起外婆,都會想起那個大院子,想起外婆坐在椅子上,一支一支地抽著煙,望著遠方沉思。

在孔東梅童年的記憶中,隻要回了家,就很難出門,而且也不能帶小朋友回家玩。門口總有警衛員把守,她的最強叛逆記錄也不過是偷偷跑到對麵馬路買一根5分錢的冰棍。

那時,孔東梅雖然也能像其他小朋友一樣看美國動畫片,吃奶油冰棍,去海邊度假,但她始終覺得寂寞,特別想媽媽。那些放了學之後在弄堂口自由自在跳皮筋的小夥伴,常常讓她羨慕不已。孔東梅說,“當時很想叫她們到外婆家玩,但知道肯定不被允許,而我也不可以在外麵跟她們玩……”

位於北京市東城區景山後街的軍隊大院,是孔東梅6歲回北京以後一直生活的地方。讀書時,常常有老師、同學讚歎她右下頜那顆痣長得同她外公一模一樣,還在她轉身後議論:“你知道她的外公是誰嗎?”這讓正處於青春期的孔東梅非常煩惱,她迫不及待想要長大,擺脫掉那個巨大的“光環”。

“文革”時期,有一段時期父親沒有工資拿,全家四口人隻靠母親每月五六十元錢過日子,每天都得精打細算。母親就像所有的平民百姓一樣,一大清早就得趕在上班前把菜買回來,回家自己燒飯做菜。冬天,北京的天氣很冷,母親出門的時候外麵的冷氣一直吹到屋裏麵來,讓人冷不丁打個寒戰。哥哥穿舊了的衣服舍不得扔,改改給自己再穿。她跟中國普通的女孩子一樣,很早就學會了燒飯、做簡單的衣服,會打毛線,出門坐公交汽車。

人不能背著神話生活

孔東梅曾細膩描述了毛家後人的生活境遇:“外公、外婆去世後,媽媽狀態很差,大門不出,二門不邁,不吃藥、不看病。爸爸見勸解無效,便不再多說。那幾年他在單位也不順,於是決定下海經商,所賺來不多的錢,都用於紀念外公的事業。哥哥從南京軍事外語學院畢業後即駐外工作——他先是在我駐巴基斯坦大使館任武官助理,兩年後因工作出色被調往我駐英大使館,遠隔重洋,難得一見。這個家於是就剩下我們母女,一如媽媽與外婆相依為命的那些日子。”

李敏從小就鼓勵孔東梅看一些歐美文學作品,受媽媽影響,孔東梅從小就對文學情有獨鍾。讀大學時,她選擇了北京航空航天大學英美文學專業,主修英語,她說自己更喜歡文學,天生對油墨紙張一類的事物感興趣。“那時候,我還曾幻想過開個小書店、讀著海明威、喝杯咖啡、養一隻貓的小資生活。”

1996年,孔東梅從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畢業後,進入了泰康人壽保險公司。她去的時候泰康人壽剛剛開始創建,幾乎每天都得忙到晚上八九點鍾才能回家。她在辦公室做行政,從端茶倒水打雜做起,幾乎在各個部門都幹過。“隨著泰康人壽變成幾十萬員工的大企業,我也經曆了脫胎換骨的變化。”

1999年,雖然孔東梅考上了美國的大學,但這一年也是她一家人的多事之秋:父親孔令華去世,媽媽大病不起,哥哥孔繼寧遠赴海外工作。孔東梅一夜之間從過去不問家中大事的小女子變成家裏的頂梁柱。她抱著一種“豁出去”的想法,給中央寫信,最終在許多老同誌的幫助下,困擾多年的媽媽住院報銷、住房等問題終於得到了解決。她感覺自己經曆了這些大事情,漸漸成熟了長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