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侄子賀麓成:走出毛澤東家族光環,成為導彈專家
特別策劃
新中國成立後,人們提起毛澤東的侄子,熟知的是毛遠新。其實,毛澤東還有一個侄子,名叫賀麓成。賀麓成是毛澤覃烈士和賀怡的兒子,1935年出生,原名毛楚成(又名毛岸成)。他是毛氏家族中不多見的高級技術專家。
尋親路上痛失母親
賀麓成原名毛楚成(又名毛岸成),他既是毛澤東的侄子,又是毛澤東的姨侄兒——他是毛澤東三弟毛澤覃之子,其母賀怡的胞姐便是毛澤東之妻賀子珍。賀是母姓,“麓”是湖南嶽麓山之意,表示對故鄉的懷念,“成”是革命事業必定成功之意。他之所以長期用賀麓成這名字,一是他年幼時處於白色恐怖之下,姓毛會暴露他的真實身份。他成年後不姓毛,內中的原因與李敏、李訥不姓毛一樣,因為毛澤東成了中國人民的領袖,他不願意暴露與毛澤東之間近親的關係。
1935年1月,賀麓成出生在江西贛南山區。當時父親毛澤覃任紅軍獨立師師長,正在瑞金與強敵打遊擊,三個月後還沒看到兒子的他就犧牲了。母親賀怡(賀子珍的胞妹)在贛州做地下工作,身邊不方便帶孩子,麵對敵人的搜捕賀怡不得不把出生不久的賀麓成送回老家江西永新山區的一個親戚家裏撫養,賀麓成從小就離開了母親的懷抱,生活在井岡山下的一個村莊裏。母子這一別就是14年。
1949年8月,永新獲得解放。一天,一輛吉普車來到了村口,家裏人告訴賀麓成:“你媽媽來接你了!”當時,賀怡擔任中共吉安地委組織部長。賀麓成直到此時才明白了自己的身世。14年來,撫養賀麓成的賀壽和老兩口對他的身世一直守口如瓶。賀麓成想不到,多年來,那一封封關懷問候的書信以及衣食諸物就是媽媽捎寄來的。
賀麓成被接到了吉安。這年年底,賀怡決定親自去贛南、粵北尋找毛澤東的愛子小毛,便帶著賀麓成一起出發了。不幸路上發生車禍,賀怡遇難,賀麓成左腿骨折,受了重傷。
從優秀學生到職業軍人
賀麓成的舅舅賀敏學擔任上海防空軍司令員,他是在姨媽賀子珍和舅舅的撫養下長大成人的。姨媽賀子珍從一開始就教育他:第一、不要背父輩的牌子,要像普通人家的孩子一樣。在別人麵前,不要講自己是什麼人的孩子。第二、要努力學習科學知識,成為一個有真才實學的人。
賀子珍決定留賀麓成在上海上學,於是賀麓成來到了位於上海西南郊的上海中學。開學之後,賀麓成嚐到了上海中學的厲害:不僅教學水平高,而且學習製度非常嚴格。幹部子弟、烈士子弟們大都來自江西或者陝北,根本跟不上這裏的教學進度,他們之中十有八九打“退堂鼓”,離開了上海中學,有的去參軍,有的去當幹部。
舅舅賀敏學知道這些情況後對賀麓成說:“你還是好好念書吧,別去‘參軍’,也別去‘參幹’。我們賀家都是革命軍人、革命幹部,缺的是教授。現在國家需要建設,需要知識分子,就應該專心於學習。”舅舅的話,對賀麓成確立畢生的誌向起了莫大的作用。
講一口江西“土話”的賀麓成剛開始在上海中學也受到歧視,被看做“土包子”,但他卻不氣餒。幾個月後,那裏的老師不得不對他刮目相看。他的數學成績滿分,其他成績也都不錯,很快躍入班裏前三名。1952年,賀麓成以優異成績考入上海的名牌大學——交通大學,進入電力係學習。
上世紀50年代,中國的政治運動一個接著一個。這時,賀敏學又一次告誡賀麓成:“別管那些運動,好好讀你的書。我希望你將來在專業上有所作為,做一個優秀的專家。”舅舅的這些話,深刻地影響了賀麓成。
1956年夏,他在交通大學畢業,考取了當時最難考的留蘇研究生。1956年夏秋之際,賀麓成從上海前往北京,進入北京俄語學院留蘇預備部學習俄語。一年之後,他卻因當時中蘇關係變化未能出國讀書,被組織上分配到國防部第五研究院(現航天工業部)研究“地對地導彈”。就這樣,賀麓成穿上了軍裝,成了軍人。
創立中國導彈控製係統
1956年春,在周恩來主持的中央軍委會議上,錢學森詳細提出了關於中國發展導彈技術的規劃設想。毛澤東批準了這一規劃設想。1956年10月8日,國防部第五研究院在絕密的氣氛中宣告成立,聶榮臻元帥擔任院長。
1958年初,一身戎裝的賀麓成來到錢學森麾下;1961年,賀麓成成為中國第一批導彈工程師。在那些日子裏,賀麓成翻譯了近百萬字的導彈技術資料,擬製的圖紙資料達數十本。尤為重要的是,賀麓成和另一位工程師王太楚經過反複鑽研,提出了自己創造的導彈控製方案。經過專家們的仔細討論,認為這一方案是正確可行的,遂采用了這一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