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萍:《等著我》用樸素的力量幫助人們尋找失聯的親人、友人、恩人
高端看點
作者:吳曉東
2014年4月5日,央視首檔大型公益尋人節目《等著我》開播。在這個以尋人故事為載體的公益平台上,倪萍像一位知心大姐,貼心加耐心地幫助人們尋找失聯的親人、友人和恩人。30多期節目播出後,節目組已經幫助數以千計的求助者完成心願。選擇在自己55歲之際重返離開已經10年的央視,倪萍有自己的理由:“當你覺得自己還有點用,內心會挺幸福的。”
“她在這個節目裏掙的還沒捐的多”
在2014年7月的一期節目中,一位名叫邱金龍的嘉賓帶著自己的媽媽來找親人。據邱金龍介紹,他4歲那年,媽媽帶著他和兩歲的弟弟在路上被人販子拐騙。被拐後,媽媽受到刺激患了精神分裂並伴隨間歇性失憶。由於思念家人,邱金龍總是看到媽媽一個人流淚。雖然做過很多次的尋親嚐試,但由於年代太過久遠,再加上本身家境的貧寒,一直沒能如願。
憑借強大的全媒體尋人平台,《等著我》幫助邱金龍的媽媽找到了家人。接到那個地址,邱金龍媽媽哭得很傷心,一旁的倪萍也被感動得流淚:“我看他們家家庭條件也不好,她找親人的路費我們節目能不能出?”
除了替嘉賓向節目組“要錢”,倪萍自己也在節目現場一次次慷慨解囊。“她在這個節目裏掙的還沒捐的多呢。”節目製片人楊新剛說。
父親病逝,自幼立誌從醫,不想卻在成為護士的前一天被診斷出白血病。聽著四川女孩王思培講述自己的坎坷人生,倪萍在《等著我》現場幾次落淚,當場捐款10萬元幫她治病。不光捐款,倪萍還在節目現場捐畫,自己兒子虎子價值不菲的鋼琴也被她捐給了一個喜歡音樂的盲童。
“有能力的人去幫助沒有能力的人,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情,是應該的。我們每個人也都會得到別人的幫助。”倪萍總是說,做《等著我》這個節目就是為了幫助更多的人,為了感染更多的人去幫助自己身邊需要幫助的人。
以前基本不看微博的倪萍,自從主持這檔節目之後,也開始嚐試著在微博上頻繁更新,分享自己和兒子一些零零碎碎的生活瑣事。“現在我順手就發,我覺得這是幫助欄目和自己。之前我從端盤子回到後廚,後廚不用喊,出來張羅就得喊。每期節目我都會做筆記,現在已經記下了200多個故事,到時候會寫一本新書。”倪萍說。
拿起《等著我》的話筒之後,倪萍從未刻意煽情,她選擇用一種嘮家常的方式和嘉賓聊天,講述一段段屬於每個人的心路曆程,在嘉賓情緒激動時還會開幾句輕鬆的小玩笑調節氣氛。
節目之外,倪萍是個公認的“段子手”。“以前我同事經常叫我一起吃飯,讓我給他們說笑話。可以說,生活中我是一個幽默的人,也喜歡幽默的東西。”倪萍說,可是在《等著我》裏,大多數時候她都是在邊聽邊流眼淚。
一檔晚間22:38開始的節目,開播近一年來收視率卻屢創新高。特別是2015年開年以來,“在這個檔位已經遙遙領先,算是奇跡了”。
“一個人找人和100個人找人效果是不一樣的,隻有更多的人幫助我們的嘉賓尋人,他們才有可能更快地找到自己的親人、愛人和朋友。”倪萍說。
“我現在這個年齡,說大白話才有意義”
1988年,倪萍成為央視主持人,1990年主持《綜藝大觀》,1991年開始在央視挑大梁,主持央視春節聯歡晚會,並且坐鎮十餘年,還連續3年獲得“金話筒獎”。
2004年,倪萍辭去央視主持人職務,將關係轉入中國電視劇製作中心。近年來,她的身份已經變成了“演員”倪萍、“畫家”倪萍、“作家”倪萍。對此,倪萍曾開玩笑說:“我書裏還寫呢,別人說我是‘華麗轉身’,我媽聽成了‘滑稽轉身’。”
10年來,倪萍幸運地在幾個領域之間轉換,影後拿了好幾個,出書辦畫展也無不風生水起,有滋有味。
正是因為倪萍在其他領域的遊刃有餘,讓節目組深知此次請她“出山”的難度。但是從節目的風格來看,以親切平和著稱並且一直以來熱心公益的倪萍確實是主持這檔節目的不二人選。特別是她書中隨處可見的平民氣質,更是和接地氣的《等著我》高度契合。
對於回歸主持人崗位,倪萍自己也有過不少糾結。當時在微博裏她這樣寫道:“台裏讓我上班,主持一個叫《等著我》的欄目。我起初是堅決不上,著迷於畫畫、寫東西,過著不露頭不顯臉的生活,意誌完全消退了。結果最後還是被他們說動了,這些年光拿工資不給台裏幹活也不太合適,哈。其實我骨子裏是怕做不好,電視已經今非昔比了,我怕跟不上觀眾,誰看你在那兒嘮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