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腳首富劉永好
高端看點
20歲之前,他沒有穿過一雙像樣的鞋子,沒有一件新衣服。四兄弟一起創業,養鵪鶉,他們做成了世界第一。改行做飼料,又成為中國飼料大王。盡管生意做得很大,劉永好卻認為,自己還不算是成功。那麼,做到什麼程度他才覺得成功呢?
兄弟一起創業
1966年,作為年僅15歲的紅衛兵小將,劉永好跟著老師去北京接受毛主席檢閱,他特地挑了一件家裏最好的呢子衣服。衣服是父親1949年土改的時候在地攤上買來的,據說還是英國進口的毛料,在父親和三個哥哥手中輾轉了17年後到了劉永好的手中,早已看不出原來的顏色,樣式也改了不知道多少遍,劉永好把它當成了寶貝。
毛主席見到了,劉永好渴望著趕快進入共產主義。因為母親告訴他,隻要到了共產主義,“一周吃一次回鍋肉,兩天吃一次麻婆豆腐”的理想生活就可以實現。但這種理想生活顯得遙遙無期。
1980年春節,劉永好的二哥劉永行為了讓自己4歲的兒子能夠在過年的時候吃上一點肉,從大年初一到初七,在馬路邊擺了一個修理電視和收音機的地攤。短短幾天時間,他竟然賺了300塊錢,相當於10個月的工資!這件事如同一顆重磅炸彈在兄弟們的心裏炸開了花。劉氏四兄弟一商量:“既然能靠修理無線電掙那麼多錢,我們是不是可以辦一家電子工廠呢?”
說幹就幹,這是劉氏兄弟一個很重要的特點。對於學計算機的老大劉永言、學機械的劉永好以及會修理家用電器的劉永行來說,生產電子產品並不是難事。很快,中國第一台國產音響橫空出世,起了個名字叫“新意音響”。
劉永好拿著音響來到鄉下想和生產隊合作,他們出技術和管理,人家出錢,工廠一人一半。沒有想到,這個事情報到公社之後,公社書記一句“集體企業不能跟私人合作,不準走資本主義道路”,就讓劉氏兄弟們的美夢胎死腹中。
音響雖然沒有做成,但是,創業的強烈願望卻被點燃了。當“萬元戶”成了劉永好的新理想,那是1982年。做什麼呢?搞音響投資大,何況還有那麼多條條框框;而搞養殖業不需要很多投資,技術含量低,自己也熟悉,那就從養殖業開始做起。於是,在左鄰右舍鄙夷不屑的議論聲中,劉永好和兄弟們在自家的陽台上養起了鵪鶉。
鵪鶉越養越多,下的蛋也越來越多。劉永好兄弟們一商量,幹脆辦一個良種場。四人變賣了手表、自行車等家中值錢的物件,湊起1000塊錢。三哥陳育新(劉永美)率先“停薪留職”,下鄉當起了“育新良種場”的場長。“良種場”的主營業務是孵小雞、養鵪鶉和培育蔬菜種。1983年底,兄弟們一盤點,這一年育新良種場孵雞5萬隻,孵鵪鶉1萬隻,並帶出了11個專業戶。
世界鵪鶉大王
大學生出身,四兄弟專業各有所長,抱團養小小的鵪鶉,“高射炮打蚊子”的效果自然不一樣。無論學到什麼最新的技術,哪怕聽起來是“天方夜譚”,他們也願意嚐試。不久之後,他們開始用電子計算機調配飼料和育種選樣,並且摸索出一條經濟實用的生態循環飼養法:用鵪鶉糞養豬、豬糞養魚、魚糞養鵪鶉,使得鵪鶉蛋的成本降低到和雞蛋差不多。
到了1986年,育新良種場已經年產鵪鶉15萬隻,鵪鶉蛋不僅販賣到國內各個城市,而且衝出亞洲走向了世界。劉永好則在這個過程當中實實在在地顯露了他的銷售才能。
一開始,劉永好在成都青石橋開了一個鵪鶉蛋批發門市部,後來生意越做越大,他們又在成都最大的東風農貿市場開了一家奇大無比的店,每天都堆放著數十萬隻蛋,近的是重慶、西安,遠的是新疆、北京,還有老外的訂單。那時候,他們成了全國鵪鶉蛋批發中心,他們已經把鵪鶉養到了所能達到的最大的目標。在他們帶動下,整個新津縣有三分之一的農戶養鵪鶉,最高峰的時候全縣養了1000萬隻鵪鶉,比號稱世界鵪鶉大國的德、法、日還要大,他們是當之無愧的世界鵪鶉大王和世界鵪鶉蛋大王。1986年,劉氏四兄弟決定用一個充滿美好前景的詞來重新命名自己的養殖場——“希望”。
1987年,新津縣的養殖專業戶小兵團作戰,使用劉氏兄弟的飼料和農具,在孵化率、產蛋率和飼料轉換率三項指標上都比劉氏兄弟高出2%到3%。在家禽養殖和家禽飼料方麵,劉氏兄弟不願意和身邊的農民兄弟短兵相接,他們想到了將產品升級,轉戰豬飼料市場。
當時,有一家名為“正大”的外資飼料公司(就是著名的《正大綜藝》節目的讚助方),已經占據了中國豬飼料市場的半壁江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