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子珍在沈陽:希望與毛澤東複婚被拒
最新發現
賀子珍的名字,早已被億萬中國人民所熟悉、所銘記。她是巾幗英雄,也是一個為中國的革命事業流血奮戰而又受盡人間各種痛苦的傑出女性。她曾經陪伴革命領袖毛澤東生活了多年。早在1940年代末,即新中國成立前夕,她在沈陽生活過一段時日,而這段時間所發生的事卻鮮為人知…
同女兒一起致信毛澤東
1948年深秋,隨著遼沈戰役的勝利,人民解放軍於11月2日解放了沈陽。
由於沈陽時局的穩定,曾在早些時候從蘇聯回國,在哈爾濱總工會工作的賀子珍,於1949年初從哈爾濱帶著岸青、嬌嬌(李敏)遷到沈陽。
賀子珍來沈後,其妹賀怡來東北療養,分別已十幾年之久的姐妹倆重逢了。
姐妹相見,萬分激動,久久地擁抱在一起,百感交集。隨後的幾天裏,姐妹倆互相訴說著離別後的種種遭遇。
賀怡向賀子珍介紹了母親在延安去世前受到毛澤東周到照顧的詳細情況。賀怡說,母親去世後,毛澤東把母親安葬了,並立了碑。胡宗南占領延安後,把母親的墳給挖了。收複後,毛澤東自己拿出10塊銀元,請老鄉重新將她掩埋起來,又立了一塊碑。
賀子珍聽到這些,心裏既傷心又激動,禁不住大哭起來。
此後一段時間,賀子珍心裏很不平靜。她感念毛澤東對自己和一家人所給予的恩惠和關懷。她對毛澤東的崇敬之心比過去更加強烈了。她想,自己在王稼祥和朱仲麗夫婦的幫助下,能夠離開蘇聯的瘋人院,回到祖國,重新走進革命隊伍,見到闊別多年的親人,不也是毛澤東的關懷結果嗎?
賀子珍是個知恩圖報的女人。她知道,毛澤東對她們一家人的關懷,自己這一生是無以回報的。此時,她突然產生了寫一封信給毛澤東,表達自己感激之情的想法。
此時,嬌嬌已經12歲,比過去懂事多了。她對爸爸有了一點認識。回國以後,她雖然從未見到過爸爸,但在生活中無時無刻不感到爸爸的存在,報紙上、廣播裏,都有毛澤東的名字,而且毛澤東三個字又常常和中國革命的勝利呀、革命呀、萬歲呀連在一起。此時,嬌嬌像所有的中國人一樣,對毛澤東懷有特殊的崇敬與仰慕之情。她感到他是個了不起的人物。心想:他一定是個非常非常能千的人。
一天,賀子珍對嬌嬌說:“你回國一年多了,還沒有給你爸爸寫信,你應該給你爸爸寫信才是。”聽了媽媽的話,嬌嬌想:“對呀,既然他是我爸爸,我為什麼不能寫信呢!?”於是,嬌嬌爽快地同意了。
可是,嬌嬌從小是在蘇聯長大的,不會寫中文,就隻好用俄文寫了一封信。這時,嬌嬌還不習慣稱一個陌生人為爸爸,她像所有中國人一樣,稱毛澤東為毛主席。嬌嬌在信中寫道:“毛主席:大家都說您是我的爸爸,我是您的親女兒。但是,我在蘇聯沒見過您,也不清楚這回事。到底您是不是我的親爸爸,我是不是您的親女兒?請趕快來信告訴我。嬌嬌”。
賀子珍也攤開信紙,寫了一封信。她第一次像普通人一樣,稱呼毛澤東為主席。她在信中寫道:“主席,我已經回到中國來了。身體不大好,還在休養,並參加了一些工作。我離開中國9年,對國內現在的情況不大了解,我要通過工作來了解情況。”她接著寫道,“我在蘇德戰爭期間,生活很苦……不過,這已經過去了。現在我要好好工作,我正在學習工會工作……”最後,她寫道:“我很感謝您對我妹妹和母親的照顧,代我盡了姐姐和女兒的責任,我將終身銘記在心。”
賀子珍將嬌嬌的信和自己的信裝在同一個信封裏,寫上地址,發出去了。
隻有女兒收到回信
毛澤東在收到嬌嬌的信後,打開一看,滿篇是俄文,可把他難住了。他從賀子珍的信中知道,這是他多年未見的女兒嬌嬌寫的,一陣喜悅湧上心頭。於是,毛澤東找來翻譯把信譯成中文,才知道嬌嬌信中的意思。毛澤東被嬌嬌在信中天真的問話逗樂了,在心中不由自主地升起對這個女兒的懷念之情。
細心的賀子珍在郵寄信的時候,沒忘夾上嬌嬌的兩張照片。這是她產生要給毛澤東寫信的念頭時,特意讓嬌嬌到照相館去照的。毛澤東手裏拿著照片,目不轉睛地凝視著嬌嬌的神態,他望著照片中一身洋裝的小姑娘,紮著兩個小短辮,抿著小嘴在微笑的天真樣子,想著嬌嬌在信中直率地提問“你是不是我的親爸爸”,不由得笑出聲來。毛澤東把嬌嬌的兩張照片放在身邊,工作累了,就拿出來仔細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