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西安事變周恩來與張學良合影最新考證(1 / 2)

西安事變周恩來與張學良合影最新考證

最新發現

中共黨史出版社1994年出版了由中共東北軍黨史組編著的《中共東北軍黨史概述》,其中有一張周恩來與張學良的合影頗為罕見,其說明是“膚施(延安)會談中周恩來與張學良一起進餐”。但經過考證,這張照片不可能是膚施會談時的留影。

照片並非膚施會談時的留影

之所以認定這張照片不可能是膚施會談時的留影,主要理由如下:

第一,攝影的時機不對。當年的膚施會談不論對周恩來還是張學良,都是最高機密。

張魁堂在《張學良傳》中是這樣描述的:“張學良對這次會談極端保密,除了同行的王(以哲)、劉(鼎)及隨從參謀、副官外,其他人一概不知,是張入陝後一次所謂‘失蹤’。”

在如此情況下,尤其是初次見麵,雙方都無把握能否建立信任與聯盟之際,絕無可能冒著毫無必要的巨大風險,對張學良與周恩來共同進餐的場麵進行完全有害無益的攝影留念。

第二,周恩來的服裝不對。據當年膚施會談中負責機要工作的戴鏡元回憶:“張學良派專人到川口來接洽後,周恩來和李克農均脫下灰棉布軍裝,換上了便衣,我記得周恩來當時穿的是一套黑色的中山裝。”

這次膚施會談是土地革命開始後周恩來與對手談判的首次亮相,為了保密與安全,周恩來與李克農都作了化裝。

英籍作家韓素音在中央文獻出版社出版的著作《周恩來與他的世紀》中提到膚施會談時說:“周恩來身著灰色棉上衣和紅軍遊擊隊軍褲,他的頭發和胡子都已剃刮幹淨,因為根據地虱子很多,當時正在開展滅虱運動。”

韓素音的描述應該不錯,因為“灰色棉上衣”就是當時紅軍的軍服,與戴鏡元的回憶一致,隻是韓素音不知道周恩來在會談前夕臨時換了服裝,李克農也換上了灰布衫,因為不管是張學良與周恩來,都不想暴露東北軍與紅軍開始談判的秘密。

因此,周恩來在會談開始後,不可能再脫下中山裝換上紅軍軍裝。毫無疑問,周恩來在膚施會談的當夜應該穿著黑色的中山裝。

第三,周恩來的長須不對。周恩來雖然在相機快門按下的一刹閭扭轉了臉,但依然可以辨別出照片中的周恩來明顯留著黝黑濃密的長須。

韓素音以為周恩來“頭發和胡子都已剃刮幹淨”是因為“當時正在開展滅虱運動”。其實更重要的是周恩來在公開亮相前必須恢複他在大革命時期不留須的外貌,決不可能讓對手知道土地革命開始後他其實一直保持著蓄長須的外貌。畢竟,當時紅軍的處境依然萬分險惡,認識周恩來的人又非常之多,保護容貌的隱蔽性顯然也就屬於最高的秘密之一。

周恩來的胡子是改變和隱蔽自己麵貌特征的重要手段。《周恩來傳》說:“他通常裝扮成商人,後來又留起了大胡子,所以黨內許多人叫他‘胡公’。”邱南章在《抗日戰爭時期在周恩來身邊做警衛》的回憶文章中也曾有一段描述:周副主席剛到蘇區時,我們都把他當外國人看,因為他滿臉留著又黑又長的胡子,穿著黑衣服,就像天主教堂的牧師一樣。我們也看不出他的年齡,總把他當老人看。

由此可見,周恩來蓄須是為了外貌與名字的完全背離,從而起到最為理想的掩護效果。

因此,在膚施會談尚未知道結果前,一貫謹慎的周恩來豈能輕易以隱蔽的長須麵貌公開示於對手,甚至還容忍對手的照相攝影。

第四,照片中的場景不對。照片中的張學良正與周恩來一起用餐,餐桌也顯得比較豐盛,不僅有許多菜,還有湯與主食,顯然屬於正餐。但當年的膚施會談是在深夜,用的是非常簡單的夜宵。

當年東北軍王以哲67軍特務營營長李維在《延安會晤前後》的回憶文章中說:“會談繼續到半夜兩點多鍾時,張將軍告訴我們隨便做點吃的,因為周恩來忙於趕路,尚未吃晚飯。原本沒做準備,所以隻是匆忙熬了些小米粥送來。餐後聽說周恩來還很滿意。”

當年參與會談的張學良貼身親信孫銘九在《“西安事變”的真相》回憶錄中說:“中間的夜餐,是由129師的人送到教堂門口,然後由我送進去的。”

張魁堂在《張學良傳》中對那頓夜餐的描述最為詳細:“會談中,每人一碗麵的夜餐,是隨從參謀孫銘九與駐軍129師的團長趙紹宗送到階梯口,由王以哲接遞進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