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回 毛貽昌稱霸上屋場 石伢子走出韶山衝
精品連載
作者:采風樓主
1893年12月26日,湖南韶山上屋場毛家農舍喜氣盈門,毛順生和妻子文七妹迎來了他們第三個孩子的降生,乳名叫石三伢子。而他的大名“毛澤東”,要到很多年後,才為整個世界所熟知。
漫天驚雷嬰兒啼 毛氏門庭喜得子
大清光緒十九年(1893年)農曆十一月十九日(陽曆12月26日),在民間,是一個再平常不過的日子。這天先是一陣雨夾雪,很快放晴,刮起陣陣瑟風。在田間小路匆匆疾行的毛貽昌還不知道,天公已把未來肩負治國大任的大英雄投向人間——韶山衝上屋場。嬰兒的第一聲長啼,正伴隨著父親毛貽昌(字順生,號良弼)在淤泥中跋涉的腳步聲……
毛貽昌知道妻子的產期到了,卻想不到兒子已經降臨,否則,他也不會為討兩塊銀元的賬,跑到十裏之外的山那邊去堵老表的。突然,他停住了腳步,望著路邊的滴水洞出神,口中念念有詞:“列祖列宗,良弼沒有辱沒毛氏門庭!日子一天比一天興旺起來了。”
毛貽昌說的是實情。
滴水洞是“高人”勘定的風水寶地,毛家依命立墳於
毛家始祖,既非名門,也無緣高貴血統,也沒有哪個祖宗留下過像樣的遺產。依家譜上溯,周武王滅紂之後,封弟弟叔鄭為毛伯,子孫世襲,遂稱毛氏。在那漫長的繁衍中不見顯赫的記載。直到朱元璋起義,江西吉州府龍城縣毛太華應征,南征北戰升至百夫長,才是毛家有史可查的鼻祖。毛太華隨軍南征雲南、平定叛亂之後,便戍邊瀾滄江畔,娶滇妻而落戶。直到幾十年後,毛太華被恩準還鄉,但他隻帶了妻子和兒子毛清一、毛清四,留下了毛清二、毛清三繼續為國戍邊……誰知義軍又起內戰:那朱元璋、陳友諒互相廝殺,跟隨朱元璋的毛太華故沒能回到江西,被遣往湖南湘鄉緋紫橋。征途的勞累奪去了年邁老人的健康,毛太華不久病逝。不知何故,毛清一、毛清四再遷湘潭七都七甲即韶山。從那之後,毛家世代繁衍,遂成韶山衝大戶。到毛貽昌得子,已是第二十代孫了!
毛貽昌的持家本事勝過父親毛翼臣。他勤勞節儉又有好腦殼,十七歲便持家做主,種得地肥苗壯,稻穀裝滿了家裏的穀倉不說,農閑時還做起糧米生意。毛貽昌不但還清了父債,還水田增畝、牲口添欄、錢袋子鼓起來。然而,毛貽昌卻不大開心!堂客文七妹生過兩胎伢子,竟兩個夭折!毛貽昌望著滴水洞向列祖列宗祈禱:祖宗們保佑七妹生下個壯實伢子啊!保佑伢子生下來平安長大
驀地,天空似有一聲響雷驚他一跳!想起即將臨盆的妻子,便匆匆趕回上屋場……他踏進家門第一眼看到父親毛翼臣在天井裏那欣喜的樣子,就猜著個八九分。沒等自己開口問,父親樂得合不上嘴兒:
“生了,是伢子!接生婆說又胖又壯。”
毛貽昌三步並作兩步搶進屋裏,望著繈褓中的兒子,兩眼分明濕潤了,聲音顫抖地說:“我有兒子了!毛家有後了!我有指望了!”產後虛弱的妻子文七妹撐起精神,提醒他:“別忘了給伢子認幹娘。”
“我怎麼會忘?就聽算卦先生的,拜他外婆家裏的那塊大青石當幹娘。”毛貽昌平日裏那難得一見的笑臉此時樂得開花兒似的。
石三伢子,是毛貽昌早就準備好了的乳名。此前兩個孩子夭折,新生兒行三,故為三伢子。遵照算命先生的囑咐拜大青石為幹娘,故名中不可無石。
毛貽昌添丁之喜,早旋風般刮得韶山衝風吹草動,男女老少皆聞。毛家宗族被邀赴宴,那些外姓人也借機蹭頓酒喝。
南岸私塾的先生鄒春培,雖然幾杯黃湯下肚,仍不失文雅之風,雙手相抱恭喜毛貽昌:“恭喜恭喜!良弼先生,我看貴子決非凡人之相,日後必成大器。如不嫌棄,將來把石三伢子送到南岸學堂,我管教他成才!”
“先生隻要教他認得字,讀得四書五經,懂得孝道,打得算盤記得賬就蠻好了。”
“那還不是小菜兒一碟……有大號了嗎?”
“哦!石三伢子這一輩兒排‘澤’,就叫澤東。”
“好!好響亮的名字!”鄒春培聽了點頭讚許。
文曲星語驚四座 七步詩信手拈來 1902年的初春,毛澤東的個頭兒已經躥到門鎖那麼高,該進學堂了。鄒春培先生一眼就喜歡上毛澤東。天資聰穎的毛澤東竟有過目不忘之才!不但教過的書,就連有些未曾教的書竟也早熟讀於心。鄒春培問毛澤東:“你如何連沒講過的都背得熟?”
“學生從外婆家借得《康熙字典》,在家邊看課本邊翻字典,先生還沒講過的已先看過,所以功課都曉得。”
“原來如此!”鄒春培恍然大悟。不到兩年工夫,毛澤東在鄒春培的南岸私塾把入門功課《百家姓》《三字經》《幹家詩》讀完,又讀《論語》《孟子》《詩經》……之後,毛澤東征得家長同意,轉學關公橋私塾、橋頭灣、鍾家灣再讀,但那些課程他早熟讀於肚。此時,對古典文學有了初步理解的毛澤東,對書法產生了興趣,從學歐陽詢著手,再學顏、柳,小小少年便練得一手好字。到除夕過大年,毛貽昌再也不用求春聯。
1906年伊始,毛澤東又師從堂兄毛宇居,入井灣裏私塾。雖然這裏的《公羊春秋》《左傳》之類的曆史類教科書,比以前所學多了“故事性”,但總不比《三國演義》《水滸傳》及《西遊記》等占典文學作品吸引人。而這類“雜書”是不準在私塾看的。
一天,毛宇居發現毛澤東在課堂上看“雜書”,便手拿銅戒尺“啪”地壓在毛澤東的書上,冷冷一笑:“毛潤之!跟我來!”毛宇居走到院子裏的水井旁,伸手指指:“以井作詩,以詩說井。如果我聽著詩好,免你一罰。”
在同學們的簇擁下,毛澤東繃著臉兒圍著水井轉,邊轉邊瞅,瞅井台、瞅井幫,伸脖子瞅井裏……轉到兩圈便停住腳步,望著毛宇居。毛宇居催毛澤東:“吟,吟啊?”
毛澤東張口道來:
天井四四方,周圍是高牆。
清清見卵石,小魚囿中央。
隻喝井裏水,永遠養不長。
“好!”同學們一陣喝彩!
毛宇居禁不住暗暗稱奇:“奇才!貽昌叔好福氣!此人日後的前程不可估量。”
自那以後,毛宇居破例“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無論毛澤東看什麼書,都不管他。而漸臻世事的毛澤東覺得,韶山衝裏裏外外的師塾都讀遍了,也讀膩了,向父母祖父提出停學務農,自學讀書。
不久,毛澤東把韶山衝的藏書都借閱完了。對書的渴求,迫使他走出韶山衝尋求更多的精神食糧。後來,毛宇居還特地找到上屋場遊說毛貽昌:“潤之乃可塑之才,埋沒鄉裏可惜了,當離鄉遠走高飛,展大鴻之翼。”毛宇居的一番話讓毛貽昌警覺起來:石三伢子心思不在種田做生意上,該給石三伢子討堂客哩!
一個月後選下吉曰,毛貽昌張羅著把羅氏娶進家門。令毛貽昌尷尬的是,小夫妻好似兩個同住客棧的路人,看不出一點兒緣分在。幾個月過去,文七妹沒發現兒子“好上了”的蛛絲馬跡。
考頭名潤之進一師 罷課潮恩師護愛徒
1910年秋,在毛宇居和親友們的遊說下,毛貽昌“恩準”毛澤東去有名的湘鄉縣東山學堂繼續讀書。臨行前,毛澤東寫了首詩,夾在父親每天必看的賬簿裏:“孩兒立誌出鄉關,學不成名誓不還。埋骨何須桑梓地,人生無處不青山。”
東山學堂校長是毛宇居的故交李元甫,語文教員是譚詠春。在東山學堂,毛澤東如魚得水,不但知識麵得以擴展,思想境界也有了大的飛躍。李元甫慧眼識英雄,譚詠春惜才助少年,使得毛澤東在人生的道路上邁上新的台階,二位師長還寫信推薦他投考湘鄉縣駐省中學。
1911年,毛澤東考入長沙一所中學。他在全校第一批剪辮子,並和另一個同學,把10個曾“相約剪辮子”而又反悔的同學的辮子強行剪掉。那年10月,毛澤東投筆從戎,加入湖南革命軍。半年後,軍旅生涯結束,毛澤東陷入何去何從的困境。他開始整天黏在湖南省立圖書館,就“像牛闖進了菜園子”。
1913年春,毛澤東以全省第一名的成績考入湖南省第四師範。第二年,“四師”並入湖南第一師範。第一師範聚集了楊昌濟、徐特立、徐錦熙等教育界的名流雅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