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架下的追夢人
身邊黨員
作者:吳英傑
沿著101國道從朝陽市區驅車向南行駛20公裏,你會被田野裏的千餘根水泥柱所吸引,這就是聯合鎮大三家子村酒葡萄基地。讓祖祖輩輩以種大田為生的村民走上新型致富路的“推手”,就是村黨支部書記馬學武。
讓“特區”不再“特”
過去大三家子村是名副其實的窮村、亂村,村班子渙散,幹群關係緊張,一度被人們稱為“遼西特區”。麵對這一實際情況,2001年,聯合鎮黨委找到了正在經商的馬學武,讓他挑起了村黨支部書記的重擔。上任伊始,馬學武便和村幹部一起“約法三章”:準時上下班,崗位上守得住;不準吃官飯,手口管得住;熱情待村民,工作講感情;事事先帶頭,讓百姓看樣板。
大三家子村東山組多年來一直人畜飲水困難,全組僅靠一口水井維持生活,整體搬遷勢在必行。在鎮黨委、政府的支持下,馬學武多次往返省市有關部門,爭取援助。誠心終於換來了項目的啟動,圍牆、裝修資金陸續到位,每戶村上又補貼2000元。村民的新居都做到了統一規劃、統一標準、統一施工,每戶建築麵積100平方米,一座30噸的蓄水池也很快完工。2001年10月底,村民喜遷新址,並吃上了自來水。
受益的不隻是東山組。2006年,同樣因吃水問題發愁的南山組74戶村民也吃上了自來水。在馬學武的帶領下,大三家子村又新建了東廟到南山組的雙孔橋涵、150延長米的過水橋,新建了學校校舍、占地1200平方米的村級活動場所和文化廣場。
是“馬蜂窩”也得捅
過去,村民祖祖輩輩一直種著玉米、高粱等傳統作物,靠天過日子。村幹部們也曾嚐試改變種植結構,例如推廣大扁杏,可是費了九牛二虎之力,剛栽上的樹苗一夜之間全部被人拔掉。“百姓不支持,誰也不好使。”村民們背地裏議論著。“隻要讓老百姓富起來,再大的‘馬蜂窩’也要捅!”馬學武信誓旦旦地說。在各級組織的支持下,村黨支部打響了產業調整的“第一槍”。馬學武先是組織部分黨員和村民代表前往河北省昌黎縣實地考察。回村後,馬學武立即召開黨員大會、村民代表會議,分析總結產業調整的好處,由黨支部成員先行試種酒葡萄。2007年,針對部分村民仍有顧慮的情況,馬學武提出,以村委會名義,采用反租倒包的形式,進行示範性產業結構調整,引導村民從傳統農業向高效農業轉變。於是,村裏以每畝地500元的價格從農民手中承包土地,並承諾:“葡萄見效益時,百姓若想要回土地,自己經營,村裏再把葡萄地以成本價反包給他們。”
勝利之花要由汗水來澆灌。馬學武多方籌集資金,幾乎是吃住在施工現場,租用挖掘機等大型機器挖溝、整地,使得278畝酒葡萄種植園區迅速建成。以後幾年其規模成倍遞增,酒葡萄生態景觀農業已經形成。最關鍵的是,群眾嚐到了改變種植結構的甜頭。
“有事就找馬書記”
“這個‘老馬’,不僅敢闖敢拚,能做大事,也善做小事。”於是,村民家裏一有大事小情,就都來找馬學武。2007年的一天,南山組村民崔忠正在家中淘一口年久失修的水井,突然土石塌陷,他整個人頓時被埋在水井裏,命懸一線。妻子在井上撕心裂肺的哭喊引來了鄰居,大家夥兒的第一反應就是“快給馬書記打電話”。馬學武趕到現場後,當即撥通了在村附近施工的高速公路建設單位負責人的電話,請求支援。在馬學武的指揮協調下,經過20多分鍾的機器作業,崔忠終於露出了身子,大家趕緊把驚魂未定的崔忠拽了上來。現場的掌聲驟然響起,崔忠家人在馬學武麵前“撲通”一聲跪了下來,滿臉都是感激的淚水……
幾年來,村民們已數不清馬學武為他們解決了多少難題。“金獎銀獎不如老百姓的誇獎。大家都過上好日子,都富起來,就是我追求的夢想!”葡萄架下,馬學武麵帶微笑,自信地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