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學“洋雇員”的工作作風
說長道短
作者:孫曙巒
據5月23日出版的《新京報》報道,佛山市外經貿局年初招聘了四名外國雇員,目前正陸續上崗,其中來自烏拉圭的尼古拉斯和來自英國的克裏斯已上班4個月。雖然正式上崗的目前隻有兩位,但他們的工作作風已經讓佛山外經貿局的公務員感受到了變化,當地官員稱,“外國雇員的到來給外經貿局帶來了一陣清新之風”。
據了解,“洋雇員”的崗位是“國際投資推廣專員”,主要任務是搜集國外招商投資信息,與“世界500強”企業高管溝通交流,跟國外建立良好關係,為佛山招商引資。招商引資,正是佛山的重點工作,也是政府最難做、挑戰性最大的一項工作。然而,在工作崗位上的“洋雇員”的表現卻讓人刮目相看。
一般來說,公務員要想談成一個項目,就得將大量的時間與精力用到飯桌上,在吃吃喝喝中與對方拉近關係,最終達到招商引資的目的。但“洋雇員”則不然,談生意,尼古拉斯幾乎從不在外麵吃吃喝喝,而是發郵件、上門拜訪;換言之,他更注重溝通與交流,從而讓對方徹底了解自己、信任自己,最終達成合作意向。與中國的傳統習慣相比,尼古拉斯的做法顯然更符合現代行政倫理。
另外,要想成功引入項目,還需要做些項目之外的工作,那就是增進雙方的感情。靠什麼增進?靠共同的愛好與興趣。與外企高管會麵時,時間往往倉促,而在有限的時間裏,“洋雇員”就會聊更多的東西,比如體育、文化等,聊得深了,彼此的感情自然就更融洽了,合作的可能性也就更高了。對此,曾在佛山外國專家辦公室工作、與各國專家打了20多年交道的佛山投資促進局副局長俞紅平坦言,自己都聊不了那麼多。與外企高管聊得來,所體現的恰是“洋雇員”出色的溝通與交流能力,而這正是“洋雇員”能力出眾的體現。
放眼全國,引進“洋雇員”還是一種新生事物。但令人欣慰的是,這種新生事物已給外經貿局帶來了可喜的變化。但願在與“洋雇員”的共同工作中,我們本土的工作人員能夠學習他們的工作作風與工作能力,從而把自己的工作做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