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客觀因素上看,中國技術落後,信息安全有嚴重漏洞。甲午戰爭時期,中國的密碼編製非常原始,規律非常簡單,容易被破譯。1894年6月22日,日本破譯了由丹麥人給中國製定的密碼,從而使得6月6日至8月4日駐日公使汪鳳藻與清政府之間的54件往返密電全部被日方掌握。由於清政府沒有覺察,整個戰爭中始終未改密碼。馬關議和期間,清政府與李鴻章往來密電22件也被全部破譯。由此,日本徹底掌握了清政府談判的底線,有恃無恐地獅子大開口。
此外,戰爭期間,西方列強對日本間諜多方庇護和慫恿,助長了日本間諜的猖獗活動。清政府與日本宣戰後,日本在華僑民均由美國保護,美國政府借“外交保護權”處處替日本間諜開脫罪責。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
甲午戰爭在某種程度上就是中日雙方的一場信息情報戰。對於信息情報的掌握,既反映了國家對國際環境的了解程度,也透視了對戰爭形勢的控製能力;既是科技實力的體現,又是戰略高度的把握。
當今社會,伴隨著高科技的飛速發展,國家安全已經由陸地、海洋、天空不斷向網絡空間拓展。網絡正在以非同尋常的速度在全球擴張,成為影響國家安全的重要因素。今天的信息安全,尤其體現在網絡信息安全,未來社會有關網絡空間國家安全的博弈必將更加激烈。誰控製了信息網絡,誰就控製了政治、經濟、軍事較量的“製高點”。“製網權”正在成為繼“製陸權”“製海權”“製空權”“製天權”之後的大國戰略較量的焦點。
當前,我國已深深認知信息安全問題的重要性。前一個階段曝光的“棱鏡門”事件,進一步提升了我國對信息安全的危機意識,信息安全建設刻不容緩。在維護信息安全上,我國頂層設計和深度推進的步伐正在加快。2013年,“國安委”正式成立。今年2月,“中央網絡安全和信息化領導小組”成立,我國對於加強網絡安全和建設網絡強國已經表現出堅定的決心。
科技能力的提升是真正實現信息安全的有效途徑,增強自主創新能力、掌握核心技術是維護信息安全的根本。同時,還要加強人文建設,政府、企業和個人都要自覺承擔起相應的社會責任。在大數據時代,每個人都是一個信息源。信息安全不隻是某個部門、某個行業的事情,而是全社會每一個人都需要提升認識和能力的係統工程。
研讀和反思曆史的重要意義,不僅僅是還原曆史真相,更重要的是把握曆史規律,鑒古知今。當下,網絡信息安全必須從頂層設計、戰略布局、人才培養和科技振興等各方麵循序漸進。如此,才能從根本上保證國家的信息安全,避免重蹈曆史覆轍。信息安全已經成為當前全麵深化改革的一項重要內容,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中國夢”的一艘重要“護衛艦”。
(作者單位:遼寧社會科學院)
□本欄編輯/牛澤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