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高校內部審計質量控製路徑探討
審計
作者:段鳳霞
摘要:本文從內部審計質量控製概念入手,針對組織機構設置、質量控製標準、人員素質、質量控製手段和內部審計方法,就提升高校內審質量控製的路徑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內部審計質量控製路徑
部審計質量控製是內部審計機構采用科學的組織手段和技術方法,根據一定的要求和標準,從內部審計機構和內部審計項目兩個層麵對機構的組織與運行、人員的素質和結構、業務的範圍和特點及審計項目的立項、實施、結果、報告等進行組織、督導和檢查的活動,是內部審計機構和人員對自身活動進行控製的自律行為,借以提高審計工作水平和審計工作效率,保證審計質量的重要途徑。
一、組織機構設置
(一)健全的高校治理結構下合理設置內審機構
內審工作和高校治理是相輔相成的關係,即內審是高校治理的控製和監督力量,而高校治理的有效性決定內審的控製環境和製度基礎。高校內部審計的成功開展,取決於機製合理、製度健全、運行有效的高校治理模式。因此,應從完善高校黨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製運行機製和製度,合理設計校長激勵約束機製、工會職工代表大會與校長辦公會權責明晰的高校治理模式。一般而言,內審機構的組織地位和設置層次決定其獨立性和權威性,組織地位和設置層次越高,其獨立性和權威性的特征表現越到位,其內審工作的職能作用發揮越充分。現有管理模式下的高校內審機構設置,應在黨委領導下成立審計工作委員會,在審計工作委員會的領導下,實行內審機構的雙向報告製度,即內審部門同時向校長管理層和審計工作委員會負責和報告,行政上由校長直接領導,業務上受審計委員會的監督。審計工作委員會的建立,首先,確保了內審機構的獨立性,使審計工作範圍和權限不受行政管理部門的限製,在一定程度上使內審工作擺脫了受製於行政領導牽製的尷尬境地;其次,實現信息反饋渠道的暢通,通過與高層的廣泛直接接觸,確保重要問題及時得到重視和解決;最後,滿足內審職能在不同層次上的針對性和工作需要,審計工作委員會為學校職工代表大會監督職能服務,而內審機構為學校治理提供服務,兩者目標是一致的。
(二)充分發揮行業協會的監管和指導作用
隨著高校辦學自主權的進一步提高,高校內審工作由單一的行政強製管理、分散管理向行業自律管理、集中管理轉變。因此,需要進一步加強內審協會的組織建設和製度建設,建立健全高校內審行業管理體製,通過行業自律管理強化內審質量控製。內審協會應從以下幾個方麵強化內審質量控製:一是加快內審規範的製定和完善進程。在已經實施的《內部審計基本準則》、《內部審計人員職業道德規範》等具體準則的基礎上,製定質量控製準則、考核與監督評價準則、內審人員後續教育準則等一係列內審規範體係;提高內審規範的可操作程度,適時出台行業內審工作操作指南,從而進一步完善高校治理內審規範體係。二是組織實施內審從業人員的資格認定和質量保證、項目評價工作。1973年美國內部審計師協會對內審人員進行了注冊業務,其專業證書成為評判內審人員資格的一個依據;同時也為內審人員提供了一個獲取專業職稱的機會;質量保證項目是根據內審協會的標準對內審機構所開展的評價,由於能夠提高內審機構的信譽,從而引發內審機構的關注和興趣,這項工作已在美國和加拿大得到了有效開展,我國內審協會應組織論證並實施開展和啟動這方麵的工作。三是設立內審質量監督檢查委員會,具體負責組織開展質量控製的相關問題,研究實施對內審機構的定期質量檢查,總結推廣質量控製先進經驗,評價審計項目並有效落實獎優罰劣的激勵機製。
二、內部審計質量控製標準
內部審計質量控製標準可劃分為廣義標準和狹義標準兩個層麵。就廣義標準而言,涵蓋了內審項目全過程的質量控製標準,而狹義的控製標準僅指審計實施的控製標準。我們主張的審計標準應該是指廣義的內審質量控製標準,即包括審計準備、審計實施和審計報告全過程的審計質量控製標準。內部審計質量控製標準主要應由以下指標組成:審計立項的讚同率、審計方案的優良率、審計程序的執行率、審計實施的到位率、審計證據的有效率、審計評價的恰當率、審計定性的準確率、審計報告滿意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