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我國區域環境審計的實踐與探索(1 / 3)

我國區域環境審計的實踐與探索

審計

作者:周露露

摘要:當前,我國審計部門針對特定區域進行環境審計,其理論研究與實踐均處於探索階段。本文基於區域經濟學視角,結合環境審計的理論知識,對我國區域環境審計的內容進行探析。在此基礎上,提出深入區域環境審計的相關建議,以促進區域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相協調。

關鍵詞:區域環境環境審計審計內容建議

隨著我國區域經濟迅猛發展,各個地區的生態環境遭受嚴重破壞,區域環境審計越來越受到社會公眾的廣泛關注。區域環境審計對推進主體功能區發展戰略、加快經濟轉型升級具有重要意義,有利於引導區域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承載能力相適應,實現可持續發展。本文參考相關研究文獻,對區域環境審計的涵義進行闡述,並回顧相關理論研究。在此基礎上,重點探討區域環境審計的內容,為推動我國區域環境審計研究提供參考。

一、區域環境審計的涵義及其研究現狀

(一)區域環境審計的涵義

依據區域經濟學、生態經濟學和環境審計的相關理論,本文提出了區域環境審計的涵義:基於區域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的政策製度,審計部門以區域環境承載能力為導向,結合環境汙染問題和環境治理的區域特征,通過檢查區域環境保護政策的有效性及其執行情況,分析環保資金的收繳與管理使用情況,評價區域環境績效,最終形成區域環境審計報告,並提出相關建議,以此完善區域經濟發展戰略與環境保護政策製度,解決環境治理問題,從而實現區域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相協調。

(二)我國區域環境審計的研究現狀

1.湖泊流域環境審計。浙江省審計學會課題組(2004)對太湖流域水汙染的綜合治理問題進行環境審計調查研究,並從審計機構體製、環境信息披露與環境會計等多方麵提出了改進建議。黃溶冰等(2010)依據複雜適應係統相關理論,探索了適合我國太湖流域水汙染審計的治理模式。伍金條等(2010)提出了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建設的切入點,認為應對國家政策的執行情況、水利樞紐工程的建設項目、專項資金等方麵加強環境審計力度。宋莎莎等(2010)對滇池水汙染治理的環境審計進行調查研究,並提出了相關改進建議。

2.江河流域環境審計。嚴飛(2004)對江蘇淮河流域的環境信息係統建設情況和汙染源的控製情況等方麵進行了審前調查,發現區域體製和地區發展不平衡等問題,導致環境保護政策未能有效執行,認為應在淮河流域水汙染防治中進行資金、項目、汙染源治理等多方麵環境審計。李芳(2011)在對渭河流域水汙染的特點以及工程績效問題進行分析的基礎上,提出渭河流域水汙染治理的績效審計模式。廈門市審計學會課題組(2013)結合地方審計部門的實際情況,提出應以環境政策評價為目標、以環保項目與環保資金為基礎、以環保法規執行為重點,有效開展九龍江流域環境審計。

3.理論體係方麵的環境審計。楊肅昌等(2013)對區域環境審計進行文獻綜述,並在此基礎上提出應把握區域經濟發展政策與產業發展動態,以區域環境承載力為導向,聯係環境問題與治理的區域特征,拓寬研究領域並創新研究方法等建議。審計署駐重慶特派辦理論研究會課題組(2013)提出區域環境審計的涵義,並從宏觀與微觀兩個方麵,闡述區域環境審計的總體目標與思路。

綜合上述研究文獻,從研究視角來看,大部分文獻是基於審計領域進行研究,對於區域經濟、環境管理領域的研究偏少;從研究內容來看,我國區域環境審計大多以合規性審計為主,對環境績效審計與環境責任審計的研究較少;從研究方法來看,實證研究和案例研究所占的比重較大,對區域經濟學、生態經濟學和環境管理學等理論運用較少。總體而言,我國區域環境審計研究主要集中於擴大研究視角、完善研究內容以及創新研究方法等方麵,並借鑒國外先進的理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