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職會計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創新的效果探析
財會教育
作者:王晶晶
摘要: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就業環境的變化,人才培養模式也應進行相應的調整。本文指出了高職會計專業傳統人才培養模式的局限性,對現有部分學校探索出的創新人才培養模式進行概括,對其效果進行了探討,並給出相關建議。
關鍵詞:高職會計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創新
階段,一般認為,人才培養模式是指在一定教育思想和教育觀念的指導下,為實現培養目標而采取的培養過程的構造樣式和運行方式。人才培養模式主要包括專業課程設置、教學設計和教學方法等構成要素,並規定教學內容選擇整合的方向,同時也製約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的選用。人才培養模式並非固定不變,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就業環境的變化,人才培養模式也要進行相應的調整。高職院校會計專業的學生主要就業方向是麵向中小民營、個體私營企業,這些企業會計崗位的特點是小而全,即企業規模小、會計人員數量少,但對會計人員的要求是上手快、知識技能全麵,具備較強的實際崗位操作能力。這要求高職院校在傳統人才培養模式的基礎上,進一步探索符合當今社會需求的“工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培養出符合用人單位需要的具備較強實踐能力的優秀會計畢業生。
一、高職會計專業傳統人才培養模式的局限性
傳統高職會計專業一般實行5+1模式,即在校學習五個學期,第六學期去實習單位頂崗實習半年。增強學生實踐能力的實訓教學主要體現在理論課程中的項目實訓、第五學期的綜合實訓、最後一學期的頂崗實習三個方麵。這種人才培養模式比較簡單,容易操作,但存在以下問題:
(一)理論課程中的項目實訓
在《基礎會計》、《財務會計》、《成本會計》等會計專業核心課程的教學過程中,高職院校的教學安排往往是縮減理論課時,增加實踐課時,授課教師設計實訓項目,設置工作情境和任務,要求學生按照審核原始憑證、填製記賬憑證、登記賬簿、編製會計報告的會計業務處理流程進行實訓,從而提高學生的會計核算工作能力以及實際上手能力。然而,該項目實訓存在兩方麵的缺陷:(1)實訓資料質量參差不齊。一般高職院校會計專業的課程實訓資料都是由該校教師自己編訂的,並非公開出版,因此質量良莠不齊。首先,教師一般實際工作經驗很少,大部分實訓資料都是“憑自己想象”設計,並不一定具有代表性或廣泛性。其次,由於實訓資料來自學校,而非來自真正的企業,可能會出現實訓資料與現實脫節、資料不全等問題,給學生造成誤導,甚至會影響將來學生在會計實務中的業務判斷。(2)授課教師實踐經驗不足。實訓課程的授課教師一般是上理論課的專職老師,大多沒有實際工作經曆,學生無法充分學習到有用的實踐知識。
(二)企業綜合實訓
會計綜合實訓課程,是通過設置一個模擬企業,設計年末一個月或兩個月的日常業務,要求學生對這些業務係統地進行會計核算和賬務處理,分為手工實訓及電算化實訓兩個階段。
綜合實訓主要存在以下局限:(1)集中實訓,學生容易“感情倦怠”,學習興趣低下。綜合實訓一般是在第五學期,經過兩年多的理論學習,學生早已感覺厭倦疲憊,再加上綜合實訓一般是集中授課,很難培養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學習效果下降。(2)實訓中多以工業企業為例設置實訓項目。高職院校會計專業的學生畢業後進入工業企業的並不占大多數,進入第三產業就業的學生隊伍反而更為龐大。雖然行業間會計知識部分是相通的,但某些行業之間的核算差異非常大。雖然有的高職院校會配備行業會計比較的課程來解決該問題,但會麵臨一個兩難的局麵:授課教師若為專職教師,實踐經驗缺乏,對多行業會計核算的典型差異講解不透,學生難以通過該課程提高各行業的會計核算能力,增加實踐經驗;授課教師若為行業骨幹、專家,雖實踐經驗相對豐富,但教學經驗相對較少,教學方法不一定符合學生學習知識、接受知識的認知規律,或教授內容並不能完全滿足學生的期望,教學效果大打折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