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基於校企合作的管理類專業實踐教學模式的創新研究(1 / 3)

基於校企合作的管理類專業實踐教學模式的創新研究

財會教育

作者:羅漫玲 江文麗

摘要:本文針對當前人才培養過程中遇到的問題,闡述了管工融合的內涵以及實施管工融合的重要意義。並結合近年來各大院校管理學院在管工結合上的探索與實踐,介紹了實施管工融合人才培養模式遇到的困境以及解決途徑。

關鍵詞:校企合作管工融合人才培養

對於製造企業來講,要實現管理的先進性,急需一批既熟悉現代企業管理流程,又具備一定工科背景知識的複合型人才,即管工融合的管理類人才。如何通過校企合作,真正建立起高校與企業共同承擔人才培養的社會責任,發揮校企兩種資源的各自優勢,培養優秀的經濟管理人才,實現國家卓越計劃下的人才培養目標,是亟待解決的問題。

一、構建管理類專業校企合作體係的重要性

管工融合指的是管理知識、方法、能力與工科知識交叉滲透、相互遷移與互補共進,培養並強化學生的跨學科知識重組、創新和應用能力,使學生能夠快速適應現代化企業的管理要求。

長期以來,我國高等教育都是重理論輕實踐,導致學校產出的人才與企業、社會的需求往往脫節。而在“校聯合作”的模式下培養管理類人才,為學校和企業搭起一座橋梁,既能讓學校及時了解企業和社會的需求,又能提升企業的競爭力,是高校與企業(社會)雙贏的模式之一。具體的校企聯合培養管理類人才的現實意義有以下幾點:

(一)適應了產業結構調整、技術升級和“珠三角”改革發展方向的要求

受2008年金融危機的影響,我國勞動密集型和依賴出口的企業效益越來越差,甚至是破產倒閉,取而代之的是技術含量高的現代化企業。隨後國家出台產業振興計劃,明確提出要調整產業結構,加快生產設備和技術的升級。與此同時,珠三角地區提出要“加快發展先進製造產業”的新要求。而“管工融合”教學模式,實現管理知識、方法、能力與工科知識交叉滲透、相互遷移與互補共進,培養並強化學生的跨學科知識重組、創新和應用能力,不僅使學校適應當前產業結構調整趨勢並緊緊跟隨珠三角發展方向培養人才,還使學生快速適應先進製造企業的管理要求。

(二)“校企合作”有利於高等院校的長遠發展

高等院校肩負著為社會培養高質量、高素質、應用能力強的人才和開展科研項目推動社會生產力發展的重要使命,而“校企聯合”可以促使高等院校更好地完成這一使命。第一,有利於高校科研工作的開展;第二,與先進製造企業的深層次合作為教學改革提供了有力支撐;第三,促進了“雙師”隊伍的建設;第四,促進實踐和實訓基地的建設。

(三)“校企合作”有利於提高企業的技術水平,增強企業的競爭能力

黨的十七大報告強調:“加快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係,引導和支持創新要素向企業集聚。”先進製造企業與高校合作可以引進和轉化技術、科研成果,使其在技術改革、管理創新等方麵發揮示範輻射作用,從整體提升企業的技術水平和研發能力;同時通過合作關係培養相對應的創新型人才和高技能人才,縮短了就業的“磨合期”,降低企業的培訓成本和勞動成本,有力地提升企業的競爭力。

(四)“管工融合”校聯合作有助於擴大就業,培養實用型人才

傳統教育容易導致學生與複雜的社會環境脫軌,不僅不了解企業對自身有什麼要求,實際操作能力還相對較弱。首先通過校企合作,學生可以在企業實踐中學到許多書本上、課堂上學不到的知識,這樣既能使學生完善知識結構,還能提高學生的現場實踐能力,積累實踐經驗。其次,校企合作模式能夠及時幫助學生掌握就業信息,實現學生就業和企業用工的順利對接。最後校企合作模式能夠有效提高學生的職業能力,使畢業生能快速實現由學生向社會人的角色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