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了劉輝的兩個想法,姚鳴和李天慶都點點頭。劉輝也沒想到自己的兩個設想居然並不離譜,姚鳴和李天慶兩個人很詳細的對劉輝做了一個說明,原來原始的手榴彈,現在已經可以製作了,這東西是鬧倭寇的時候,小鬼子連著鳥槍一起傳過來的,而大明也有類似的東西,不過外殼是陶製的,內裏的火藥也不純,參雜了一些能發出毒煙的東西。
地雷的生產也有可能,隻是在拉發的原理上要進行探索,對此劉輝特別囑咐了一下,所有實驗經驗必須寫下來,中國古代的工匠有敝帚自珍的毛病,這也是很多高深的技藝失傳的原因,技術的先進性不能傳播,就隻能人亡技失。
“要是能找到宋應星就好了!”劉輝忍不住在心中歎道,這位著述了中國古代農業和手工藝的技術和經驗的偉大科學家,現在正辭掉了大明知府的官職,而隱居在江西老家。
說過手榴彈和地雷,劉輝很快把話題落到鳥槍上,畢竟改進鳥槍工藝是當務之急,也是重中之重。
鳥槍實際上是輕型的火繩槍,兩個老頭把鳥槍的工藝詳細的解說給劉輝,劉輝又對照自己曾經的經驗,來進行思考。十七世紀初,歐洲火槍技藝的改進,除了因為戰爭的需求外,最重要的是因為釀酒技術的發展,因為釀酒工藝改進所引發的管閥技術升級,使鋼管的製作工藝提升,而為了密閉容器,螺紋技術也開始大量應用。
劉輝雖然知道這些知識,但是想和大明的火槍製作結合起來並不容易,在工藝技術上的差距就有許多。很多資料喜歡把大明的鐵產量同同時期的英國做對比,得出大明鐵產量是英國的數倍,卻不考慮當時的英國並沒有崛起成為日不落帝國,在當時歐洲鐵產量最大的國家是瑞典,而瑞典的鋼鐵產量幾乎是和大明持平的。
“看來應該設計原始的機床了!”劉輝自言自語了一下,當時的歐洲似乎已經有用腳踏牛皮傳動,幾乎占滿一個屋子的原始車床。
不知道劉輝說的機床是什麼,姚鳴和李天慶兩個老頭還在思考劉輝剛剛說出的一個改進是否可行,鳥槍的槍管是用長鐵片橫向來卷製,鐵片間的縫隙連接工藝不過關,是鳥槍槍管製作中常見的問題,而劉輝提出可以在外邊再包裹一層縱向的鐵皮,這樣可以加厚槍管,也增強槍管的強度。
“此法可行,技藝上也無難度!”姚鳴和李天慶都點頭認同劉輝提出的這項改進了。
“此外鳥槍的形製上也需要改進!”劉輝又開始在地上畫起來,這種以地麵畫草圖的方式,劉輝現在是喜歡極了,“要有槍托,用來抵肩的,握把是這樣的,方便持握同時也方便瞄準!”
姚鳴和李天慶不住點頭,眼前這年輕所提出的見解,讓兩個老工匠大為震驚,雖然劉輝沒有親自動手製作,隻是這些獨到的觀點,就已經讓兩個人對劉輝生出一種青出於藍而勝於藍的佩服了。
“槍管加厚後,我想在槍口應該增加個小機關,可以把專門設計的短刀、匕首一類安裝上,這樣可以起到長槍的左右!隻是這小機關我還沒想清楚!”劉輝拍拍腦袋,這一會有些用腦過度了。
“這到不是難題,木工中常有榫卯結構,待試製成功後,請木匠來實際研究便可了!”姚鳴像是給劉輝分憂,主動接了一句。
“嗯,既然如此,那就拜托了!平時生活上有什麼需要幫助的,盡管找我,能幫忙的我一定幫忙!”劉輝對兩個大匠師表示出了充滿誠意的尊重,這讓兩個人受寵若驚。
當姚鳴和李天慶把劉輝、陳佳和、陳珠兒送走後,立刻把手下的匠人集中起來,開始安排各自的任務,火槍的製作是個大綜合的技術,製陶、冶煉、木匠、雕刻等等技藝都要熟悉,現在得抓緊時間安排,缺少的物資也得馬上列出單子送交給劉輝後,好向江陰城負責調配物資的夏維新主簿申請。
兵備所內的事物基本都了解過後,劉輝可以直接參與的事情就少了許多,兵備所各個部門都有明確的分工,隻要按部就班的生產,基本不會有什麼偏差,現在能做的就是尋求能夠提高效率的方式和方法。
在兵備所中一圈轉了下來,劉輝對於火槍製作還是有一點點的遺憾,原本劉輝的設想是製作燧發槍,但是現在隻能製作火繩槍,因為劉輝發現了一個被忽略的問題,那就是燧發槍擊發用的燧石。
一直以來,劉輝始終以為燧發槍用的就是天然燧石,但是見了實物後才知道,這種石頭太硬太脆了,直接用到燧發槍的擊錘上,恐怕幾下後就變成一堆碎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