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8章 中華原本是一家(上)(1 / 2)

“宋國官家見信如晤,鄙國南方麵軍標下,有軍指揮使常悍、關玄機,年前因貪贓枉法被律政司通緝,相應文書亦已照會貴國刑部。不料,近日獲悉二賊已潛逃至貴國大名,竟為梁府尹奉為座上之賓,吾國數千萬臣民大惑不解。”

“二賊惡名昭彰,觸犯刑律一十二條,受害百姓多達二百三十八人,件件樁樁天怒人怨,鐵證如山不容抵賴!一則貴我雙方約定,不得窩藏彼此罪囚。二則君子不飲盜泉,貴國府尹乃封疆大吏,如何做出此等藏汙納垢的不智之舉乎?”

“倘若貴國不知情,或為二賊蒙蔽,或未能通傳緝捕文告,皆情有可原。然,此二賊罪大惡極,不殺不足以平民憤。故此,有請貴國府尹於旬月之期監斬二賊,以示清白!”

最後的落款是“大燕國皇帝,韓望”。

措辭強硬、責難與諷刺並重,趙構看了之後,瞬間就明白與其說這是書信,不如說是最後通牒更恰當,若是十五天之內不把常關兩人的首級交給燕國,隻怕自己就要步女真、高麗、黨項的後塵,去燕京度假了。

趙佶的心開始抖起來,這是故意找茬啊!梁中書,你個混蛋,坑死我了!別管趙佶是如何的委屈,他這個人的健忘可是相當出名。

當初梁中書收到常悍、關玄機的投誠,是專程請示並得到樞密院的同意。

童貫去職以後,幾經波折,蔡京長子蔡攸終於坐上西府之首的位置。蔡攸仗著趙佶的寵信,收了常關二人三千貫好處,就沒腦子的同意了梁中書的請求。事後僅僅輕描淡寫的和趙佶隨口帶了一句,就算是糊弄過去了。

當時禦史當家人陳東特別在早朝上,深刻剖析收留常關二人,可能引發的風險和危害。其中有一條就是,恐燕國以此為借口燃起邊釁尋機南下,建議通報燕國盡快引二人北返。

如今一語成籖,趙佶罵完一遍之後,發覺這事比較麻煩,幹脆找一個人來頂包。

於是便讓蔡攸火速趕往大名,務必搞定梁中書和常關二人,無論如何都要滿足燕國條件,不要讓對方有機可乘。

蔡攸一見又闖禍了,馬上連滾帶爬趕往大名。見到梁中書之後趕緊把燕國通牒的事告訴了他。

梁中書大驚失色,這常關二人攜帶燕國機密投奔過來,如今已經化名加入大名的常備軍,擔任統製一職。如何能夠說殺就殺?那樣的話,以後誰還敢投靠宋國?投靠自己?

蔡攸滿不在乎地說“不過一草莽統製耳,何所懼哉?原本就四白梃兵,後降了燕軍,如今降而複叛,實屬無信無義。砍了他們首級,多給些補償家人就是,算他為國捐軀了吧。”

梁中書可不像他這般沒腦子,忙說可否緩一緩,待此間事務忙完在徐徐圖之。

蔡攸把眼睛一瞪,嘴巴撇到一邊,“梁大人,官家親口交代,務必盡快處決二人,將首級即刻送到燕京,遲恐生變。否則若是燕國追究起來,官家震怒,你我擔待不起啊!”

梁中書肚子都快氣炸了,龜孫的,勞資之前再三請示,你都怕心口保證絕無問題。結果燕國一封書信,你他娘的就翻臉不認,你們中央大員嘴巴一抹就是黑白顛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