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抓住2.0時代的媒體長尾(1 / 2)

前沿

作者:俞 雷

據說微博是2010年最火暴的互聯網產品——盡管這樣的形式飯否網已經運營多年,但其一直徘徊於小眾。新浪在2009年開始這個項目之後,發展迅速,並在2010年達到巔峰。新浪的成功,也將2.0媒體推到了一個新的高度。

自媒體的特性

自媒體的特性,是以“我”為中心形成的碎片化傳播,這些碎片有時候也能形成強大的傳播導向。

DCCI數據顯示,2010年6月,中國互聯網完成了曆史性的一躍,用戶產生的內容的流量超過網站專業製作內容流量,前者頁麵瀏覽量占互聯網總流量的比例達到50.7%,後者為47.32%。博客、論壇、SNS等應用的流量份額超過了新聞、搜索、電子商務等關鍵領域的總和,用戶創造網絡,2.0正式超越1.0。而微博,則是目前最能代表2.0的媒體。

這個趨勢顯然還要繼續下去。對不少人而言,能最快了解到新聞的途徑不再是電視和報紙,也不是網站的編輯內容,而是微博。在過去的2010年,微博不僅產生了最快的新聞,也推動了新聞事件的發展,例如宜黃鍾家事件、李剛事件、方舟子遇襲事件等。它們都是在微博第一時間被報道,第一時間被網友推動和關注,甚至形成強大的社會影響力。

觸角敏銳的企業關注到了這些變化,設置官方微博的企業也與日俱增,但坦率地講,現在真正能做好微博營銷的企業鳳毛麟角。在這方麵,大多數公關公司手段乏力:在1.0時代,它們還能發些網絡軟文,做些置頂、跟帖之類的活;在自媒體時代,這些公司就徹底失語了。其原因在於,自媒體是“我”的媒體,而不是一個可以將意見強加給人的媒體。

微博和以往所有的媒體都有很大的不同:“我”既是媒體的編輯者,又是媒體的生產者,還是內容的評論者和傳播者;“我”所選擇的“關注”,產生了媒體的內容,同時,“我”又被粉絲所選擇,成為別人自媒體的生產者;最關鍵的是,“我”與其他人的評論與轉發,形成了強大的信息洪流。自媒體的特性,是以“我”為中心形成的碎片化傳播,這些碎片有時候也能形成強大的傳播導向。這種自媒體同時又具有維基的特性——群體能力超越個人能力,龐大的業餘愛好者所產生的維基內容,超越《大英百科全書》。同樣,微博產生的內容,也遠勝1.0時代的任何媒體。

對於營銷人而言,這是重大挑戰也是重大機遇。互聯網作為一種新的商業媒介,為人們帶來了海量信息,而信息就是力量。網絡經濟也帶來了社會結構的變革,世界變成了“平”的,這意味著原有的競爭壁壘被打破,更多的競爭使消費者擁有更多的選擇。

長尾經濟最大的受益者當屬信息產品和數字產品。實際上,新聞媒體也在呈現這種長尾的變化,2.0媒體時代的新聞,是典型的長尾化新聞。雖然新浪微博隻允許關注2000個人,但如果把2000個人理解成2000個媒體的話,這已經是一個很龐大的數量級。與傳統媒體不同的是,你可以隨時關注,隨時取消關注,主動權都在“你”的手上。

微博的蝴蝶效應

營銷人在2.0時代最容易犯的錯誤是,用1.0的思維去運營2.0的營銷。在2.0時代,一個官方微博的聲音是渺小的,你必須融入一群人之中,你的聲音必須獲得“粉絲”們的共鳴。許多官方微博隻是一個布告牌,發些公司消息,這是錯誤的。微博代表的是“你”的時代,必然是以個人的模式出現的。官方微博實際上是一個假麵具,粉絲並不喜歡這樣的假麵具,我相信,揭開假麵具對官方微博的推廣會更有利。

換個角度思考,也許官方微博的意義並不在於向粉絲們營銷,營銷這個詞語帶著很強的單方麵性。1.0時代存在著極強的信息不對稱性,它遵從“大數法則”:在接收傳播的人群達到一定人數時,會有一定比例的人群接受營銷者的訴求。但是,2.0的營銷並不起源於“大數”,而是“小數”(通常,一個有幾萬真實粉絲的微博已經算是個有影響力的微博了,但這對傳統營銷而言,依然是小數)。如果微博作者提出的主張得不到粉絲的支持或重視,它的信息傳遞就會戛然而止,在粉絲的頁麵中被沉沒下去;但信息一旦獲得粉絲的認可,他們就會拚命地轉發,形成信息瀑或從眾效應,從而形成病毒式傳播,這種模式也可以稱為蝴蝶效應。